當廖壽恒馬上換了個話題問“如何變法”時,康有為答道:“從改變官製開始。”
李鴻章沒等康有為說完,就大聲質問:“照你說,難道朝廷中的六部都要撤除,一切法製都不要了嗎?”
康有為從容回答說:“是的,現在的情況和從前的不同了,今天用的法製,早已不適應形勢了。中國之所以貧弱,就是因為不根據情況的變化進行改革造成的,因此,從前的製度要盡行廢棄,即使不能馬上全廢,也應酌情改革。李鴻章也張口結舌,找不出理由反攻了。”
這時,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和為了不使李鴻章太難堪,岔開話題,轉向籌款方法。康有為回答問題以後,又詳談了變法方案,說得頭頭是道,直到天黑這場“舌戰”才結束。
第二天,翁同和把談話的情況上報給了光緒皇帝,經過一番思索,光緒皇帝決定采用康有為的建議,實行變法。這年一月二十九日,康有為趕呈了一個《應詔統籌全局折》,也就是向皇帝上的第六書。奏折尖銳地指出:中國麵臨著“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的兩種前途。同時,係統地提出了變法的綱領,並且還把自己著的《日本明治變政考》和《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兩本書也呈了上去,要光緒皇帝下定決心,變法自強。
光緒二十四年六月十一日,光緒皇帝毅然下“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引用維新人士,推行新政。不久,光緒皇帝把楊銳、譚嗣同、劉光第、林旭四人安排在軍機處,康有為安排在總理衙門,實際是光緒皇帝的政治顧問。梁啟超也受到光緒皇帝的召見,並派他專門負責辦理大學堂和譯書局的事務。光緒皇帝不敢公開重用康有為和梁啟超,是因為他們兩個人的名聲很大,容易招惹守舊派官員的反對。
變法總算是開始了,一份接一份的變法詔書,陸續向全國頒發了。這些詔書的主要內容,有這樣幾個方麵:
政治方麵,重訂一些法律製度,裁減和淘汰中央和各地多餘的人員,廢除旗人的寄生特權;鼓勵創辦報紙,組織學會,有一定的言論出版自由。
經濟方麵,辦國家銀行,編製預決算,設立農工商總局、礦務鐵路總局,各省設立商務局,並允許成立農會和商會,保護和獎勵農工商業;修築鐵路,開采礦藏,鼓勵商辦各種工廠企業。
軍事方麵,裁汰綠營兵將,訓練新式海陸軍,設廠製造軍火,加強國防力量。
文化教育方麵,廢除八股文,改革科舉製度,在各地開辦各種專門學堂和中小學堂。在北京籌辦京師大學堂;設立編譯局,翻譯書籍和刊物,派人到外國去留學和遊曆;辦理郵政,獎勵新著作和新發明。
正在頤和園“養老”的慈禧太後並不完全反對變法,因為那些所謂的變法,一大部分都是洋務派主張並實行了的。當光緒皇帝向她請示的時候,她還說:“隻要你不丟了祖宗牌位,不剪辮子,我就不管你的事。”此後,光緒皇帝接二連三地頒布新法,她果然沒有過問。但是,當她感覺到自己的權力受到威脅的時候,便決定出麵幹涉了。所以,維新派籌劃變法和頑固派密謀徹底消滅維新派的政變幾乎是在同時進行。後來由於袁世凱的告密,慈禧太後於九月二十一日提前發動政變,把光緒皇帝囚禁起來,並下令逮捕主張變法的人。譚嗣同、林旭、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和康廣仁六人被斬首於北京菜市口,史稱“戊戌六君子”。康有為、梁啟超先後被迫逃到了日本。
從光緒皇帝下詔變法,到九月二十一日慈禧太後發動政變使變法失敗為止,共計103天。這就是曆史上所說的“百日維新”,這一年是戊戌年,又稱“戊戌變法”。
康有為領導的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但他們要求變法,救亡圖存,和勇於探索中國的前途確實是個了不起的創舉,但他們脫離廣大人民群眾,幻想通過皇權來實施變法在當時的中國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