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革命的宣傳與南洋黨務的開拓(1 / 3)

中國同盟會成立了,革命的分子在同一主義下切實地結合起來,革命的聲勢,頓時震動了全國。孫先生為要普遍地傳布革命思想,就一麵派馮自由回到香港,組織香港、澳門、廣州等處同盟會分會,並整理《中國日報》的編輯,以擴張革命的勢力,一麵把《二十世紀之支那》正式實行改為同盟會刊物。但臨到實現了,《二十世紀之支那》因登載了一篇《日本政客之經營中國談》,被日本當局禁止發行,於是臨時改名《民報》,這是革命史上最重要的一個刊物。最初主持編輯的,是由孫先生派定的胡漢民、朱執信等。在第一期上麵,孫先生自己做了一篇發刊詞,開始把三民主義的理論,充分地發揮,他說:

“予維歐美之進化,凡以三大主義:日民族,日民權,日民生。羅馬之亡,民族主義興,而歐美各國以獨立。洎自帝其國,威行專製,在下者不堪其苦,則民權主義起,十八世紀之末,十九世紀之初,專製仆而立憲政體殖焉。世界開化,人智益蒸,物質發舒,百年銳於千載,經濟問題,繼政治問題之後,則民生主義躍躍然動,二十世紀不得不為民生主義之擅揚時代也。是三大主義,皆基本於民,遞嬗變易,而歐美之人種胥冶化焉。其他施維於小己大群之間,而成為故說者,皆此三者之充滿發揮而旁及者耳。今者中國以千年專製之毒而不解,異種殘之,外邦逼之,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殆不可以須臾緩。而民生主義,歐美所慮積重難返者,中國獨受病未深而去之易。是故或於人為既往之陳跡,或於我為方來之大患,其繕我群所有事,則不可不並時而弛張之,嗟夫!所陟卑者,其視不遠,遊五都之部,見美服而求之,忘其身之末稱也,又但以當前者為至美。近時誌士,舌敝唇枯,惟企強中國以比歐美。然而歐美強矣,其民實困,觀大同罷工與無政府黨社會黨之日熾,社會革命其將不遠。吾國縱能比跡歐美,猶不能免於第二次之革命,而況追逐於人已然之末軌者之終無成耶?夫歐美社會之禍,伏之數十年,及今而後發見之,又不能使之遽去。中國治民生主義者,發達最先,觀其禍害於未萌,誠可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於一役:環顧歐美,彼且螳乎後也。”

這是孫先生對於三民主義第一次的文字說明,因此,自這篇文章發表以後,偉大的三民主義,如日中天,大家得到了一個規範,對於三民主義的本體,知道了它的內容。那時,正當日俄戰爭以後,日本以蕞爾三島,竟戰勝了俄國,國內有許多人以為這次戰爭是立憲政治和專製政治的戰爭,大家都相信立憲兩字,是確有強國的效力,仿佛一紙憲法,便可以抵百萬雄兵。於是滿清政府也想東施效顰,派了五個大臣往立憲各國去考察,保皇黨也在那裏大大地鼓吹,像橫濱的《新民叢報》,就是他們的喉舌。因此這時候,國內外思想界顯然劃分兩個壁壘,就是一麵是革命黨的民主革命論,一麵是保皇黨和滿清政府官吏的君主立憲論;前者是以孫先生為代表。後者是以康梁為代表。這是顯然的,滿清政府的立憲,是要緩和革命的空氣,但康梁竟和他們一鼻孔出氣,替他們張目,在革命的宣傳上是有很大影響的。這一年八月二十六日吳越在北京車站爆炸滿清政府派往考察立憲的五大臣,就是革命黨對君主立憲的第一聲。

所以《民報》出版了,首先就是駁斥《新民叢報》的君主立憲論,使革命的理論愈辯而愈明顯,因此引起了極嚴重的筆戰。保皇黨所持的理論,還是說革命可以召瓜分,中國人民沒有實行民主政治的能力等這些問題。梁啟超還引了許多曆史事實,證明滿洲是中國領土,滿洲人人主中國,不是以異族人寇,是一種內亂的結果,因此連民族革命的口號,都否認了。那時在《民報》上參加筆戰的,要算汪精衛和胡漢民的文章,最有力量了。關於革命可以召瓜分的問題,孫先生在檀香山《隆記日報》上的文章和在美國發表的一篇《中國問題真解決》都已說到了;汪胡就以此為根據駁斥梁啟超。關於人民實行民主政治的能力問題,孫先生在《駁保皇黨報》一文,和這次在東京歡迎會中的演說,雖是也有說明,但那時孫先生更有精詳的意見,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