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賽金花(5)(3 / 3)

靠人施舍的生活到底有限得很,至1936年,賽金花已積欠房租達數百元,被房東控告,法院判令賽金花必須於次年端陽節前搬離!也許賽金花已走投無路,也許她禮佛已修成正果,於是,在“無錢加煤,爐火不溫”,“擁敗絮,呼冷不已”的處境中,連呼“我今去矣!阿彌陀佛!觀音菩薩、教主、洪狀元已來迎我!”在數陣狂笑中,求得了人生的徹底解脫。(《中國近世十大新聞》)其時公元1936年12月3日是也!

長眠香妃塚千古留風情

一代名花,曆盡風風雨雨後,與世長辭了。據說臨死前,賽金花曾寫下一首《悠悠曲》:

天悠悠,地悠悠,風花雪月不知愁,斜睇迎來天下客,豔裝嫋娜度春秋。度春秋,空悠悠,長夜盡成西廂夢,扶疏深處唱風流。唱風流,萬事愁,一朝春盡紅顏老,門庭冷落歎白頭。歎白頭,淚水稠,家產萬貫今何在?食不果腹衣襤褸。衣襤褸,滿身垢,一副骸骨誰來收?自古紅顏多薄命,時運不濟勝二尤。勝二尤,深海仇,紈絝王公皆豬狗,賞花折柳情不留。天悠悠,地悠悠,貞操牌坊萬世流!《(陳傳)》

字字血淚,長恨悠悠,這便是賽金花從十三歲豆蔻年華走上賣笑生涯後,時浮時沉,最終窮困淒涼而死的寫照,也是古今眾多妓女生涯的共同寫照。賽金花到底是一個見多識廣的人,在這萬般皆苦的人生彌留之際,不僅能深深反省自己那放浪形骸的痛苦而罪過的一生,而且還能預言自己的“一副骸骨誰來收”的後事。果然,她死後,棺木無著,裝裹闕然,急得兩位忠心耿耿的“義仆”號啕大慟。

好在這個世界上具有“善端”的人確也不少,隻要有人率先為之誘導或倡議,還是不難有人起而為善的。在前北京商會會長孫晉卿和沈鈞等人的倡導下,發起了義葬賽金花的募捐活動;教授肖一山等發起助葬籌備處,教授多人列名;畫家李苦禪、王青等將自己和徐悲鴻的畫作六十餘幅,義賣於中山公園以助葬。眾人葬花,居然募得款項一千三百多銀元,可以熱熱鬧鬧將賽氏亡靈營葬複營齋了。

至於墓地,賽金花臨死時也知道她不會“涅粲”,其最高的奢望是“進萬安公墓”。但是義葬名花的二三君子,都認為賽金花一生經曆,既已譜成詩歌小說,若葬之公墓,似乎有些明珠投暗,太可惜了。為給北京風光添一韻跡,一致主張將賽金花布滿風流色彩的“遺蛻”,下葬於陶然亭之旁,而建墓於有口皆碑的香塚與鸚鵡塚之間。慈悲庵的佛弟子也大發慈悲,獻地一分八厘。

1936年12月16日,雪後方霽,義仆蔣乾方充孝子,義女侯秀貞充孝女,裹罩著繡有壽福字樣棺罩的賽氏靈柩,在一遍哀樂和五三欷歔聲中,隨著引魂幡的招引,踏著紙錢鋪出的路,緩緩地移向另一個世界。人們來到陶然亭,放眼一看,隻見白茫茫看似潔淨的瑞雪埋葬了整個世界,就像一個大大的雪墓一樣,再近看這陶然亭的雪墓下麵,掩蓋不住的是更小的點點亂塚,處處墳塋。原來這裏是個野鬼啼號的亂葬岡,特別是那妓女的香窟特多。每到清明寒食,活著的妓女悲其性命,感其身世,常來這裏燒紙哭訴,大放悲聲。隻因這裏處於城南郊外,頗帶幾分清空與寂靜,那看破紅塵的和尚尼姑便來這裏修煉,把它當成淨土。康熙時工部郎中江藻又建亭於此,取白樂天“更待菊黃家釀熟,與君一醉一陶然”之意,命名為“陶然亭”。於是這荒塚野寺便與文人雅士結下了緣。那些厭倦了城裏生活的墨客詞人,便攜酒會友於此,任情抒發一番才情與憂傷。倘若連這抒發也厭倦了,便把詩稿就地一焚,隨風飄揚,化為虛空。那賽金花卜葬處的鸚鵡塚便是某詞客焚稿的紀念碑哩!至於那“香塚”,有說是名妓倩雲的歸宿,有人說是清官不敷自香的香妃的秘密塚。不管是誰,都充滿了風流色彩。賽金花能廁身於這風流女伴與閑情詞客之間,與她那平生風流,不是相得益彰嗎?再請看那香塚前麵,一斷殘碑上刻著:

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終,明月缺!鬱鬱佳城,中有碧血!血亦有時盡,月亦有時滅,一縷香魂無斷絕!是耶非耶?化為蝴蝶!

原來這好客的香塚已為新來的夥伴準備好了共同的墓碑!安息吧,傅彩雲,賽金花!

她就是這樣一個複雜的人,當她可愛時,她是一個天真活潑的美人;當她淫蕩時,她又是一個放浪形骸的妓女;當她善良時,她是一個見義勇為的救星;當她心狠時,她又是一個逼良為娼的惡鴇;當她富貴時,她是一個稱豔上流的貴婦;當她貧賤時,她又是一個搖尾乞憐的乞婆……這就是她,她就是這樣!她不僅與同輩們形成鮮明對比,她還在自己一生中對比鮮明。多種特性,多樣人生,多種麵貌,這就是賽金花的風格。人們可以認識她,可以評說她,可以喜、可以怒,可以棄,可以悲,但是卻不能簡單地用“好”與“壞”、“是”與“非”來一言以蔽之。如果硬要強作結論的話,那隻能是:荒唐世道荒唐人生,可憐命運可憐人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