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回:老婦人仙逝黃泉路 宋億德耕耘宋寨村(上)(1 / 2)

《夢幻樓閣》:

第七回:老婦人仙逝黃泉路,宋億德耕耘宋寨村

話說自明太祖洪武三年從山西向河南府、保定府及江南諸府地移民,連年不斷,移民所到地頒發諸多惠民之策,使移民之地先前荒蕪的良田有了稻菽穀香,村鄉山野有了人至炊煙之氣。正當移民之政有序施行之中,河南發生大旱,民不聊生之災又降中原區域。為安撫民心,朱元璋旨命鄭州知州蘇琦微服私訪,體恤民意以定振國興邦的良策。

且說這一日蘇琦騎乘一頭騾馬扮一商人模樣,身後跟著三四個衙役隨從,自鄭州順官道南下而來。那蘇琦隻為遵旨暗察,策馬揚鞭,那隨從雖說個個都是年輕力足的壯漢,可兩條腿的人怎能比得了四條腿的大馬,一個個跟在蘇琦的馬匹後累的滿頭是汗,筋疲力盡,氣喘籲籲連呼“大人,讓小的們歇歇吧。”這一路走來,跑了密縣、新鄭兩個縣府,進了十四個村莊,談了幾十個農戶,莊戶人有怨言有苦衷,有惡氣還有罵聲,蘇琦一一記在心裏,仔細琢磨著那奏折如何撰寫的既讓皇上明民情,又不讓皇上有怪罪之詞。他想既到新鄭就鄰禹州,還想到具茨山拜一拜那軒轅帝尊祖以求為民祈福。來到具茨山下,聽到衙役們這般懇求便下馬稍憩。

這當兒,官道上走來一個年輕人,手裏扯著一個七八歲的玩童,那玩童朗朗吟頌著的歌謠倒使蘇琦頓感好奇。

“……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作中庸,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

蘇琦聽到這玩童朗朗吟唱甚為驚奇,趕忙上前問道:“這位童子,幾歲啦?”

“七歲啦。”建興不卑不亢地答道。

“你剛才唱的是啥呀?”蘇琦問。

“三字經。”建興說。

“誰教的?”蘇琦問。

“奶奶教的。”建興答。

“能說說啥意思嗎?”蘇琦笑著疑問道。

建興滿有把握地說:“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奶奶說是一個叫孔子的人,他的徒弟們把他師傅的話記了下來。還有,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奶奶說有個叫孟子的人寫了七篇文章,是教人做好人,不打人罵人,光做好事。還有,作中庸,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奶奶說,俺光會唱,不懂啥意思。”建興天真稚趣地說。

蘇琦接上說:“子思名叫孔伋,是孔子的孫子,作中庸是他寫的書,就是說,辦事要公平,不能偏袒一方。”

建興興奮地說:“你也知道,你是先生吧?俺問您,爾雅者,善辯言,求經訓,此莫先,是啥意思呀?”

億德見建興考問這位其貌不俗的人,唯恐有所冒犯,急忙喝斥道:“建興,不懂規矩?”

蘇琦聽到喚這童子謂建興,忙問道:“這位童子你叫什麼?”

建興說:“俺叫宋建興。”

“今年多大了?”蘇琦問。

“七歲啦,剛剛說過啦。”建興說。

蘇琦聽到這話,掐了一下指頭,自言自語道:“七年,是七年啦。”

“啥七年啦?”建興好奇地問。

蘇琦愛憐地撫摸著建興的小腦袋,然後轉身對宋億德說:“這位兄弟,聽口音你是山西人?”

宋億德以為小建興考問這位大人惹了事,不敢抬頭,窘迫地點了點頭。

蘇琦有些意外地驚喜,但他鎮靜地說:“你還認得老夫嗎?”

宋億德抬頭看了一下蘇琦,又急忙低下頭說:“有點麵熟,小民笨,記不起來了。”

蘇琦哈哈一笑:“老夫是蘇琦,鄭州的知府,想必是老夫老了,麵容倉變了。”

宋億德聽說是大恩人鄭州知府蘇琦,急忙跪下,連忙拉建興也跪下。

蘇琦忙拉起宋億德說道:“老夫今天沒穿官服,就不必行此大禮了。”

宋億德起身忙對建興說:“這就是我和你娘常對你說過的蘇大人,要不是當年他雇車把你娘送過來,怕……”

建興又急忙跪下,連連磕了幾個響頭,嘴裏說道:“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奶奶說……”

蘇琦笑嘻嘻地說:“奶奶說,從古到今要重視禮儀,要尊老愛幼是吧。”

建興點了點頭:“奶奶是這樣說的。”

蘇琦忙問宋億德:“小兄弟,你也把老夫人接來啦,想必老夫人是知書達禮之人呀?”

宋億德忙把到了老婦人家的事如實對蘇琦說了。

原來宋億德執意要去那密縣宋寨耕作,他說:“這大旱絕收,家中存糧就那一點兒,靠什麼養活一家子人。那裏土地保墒,又有河水,萬一旱了也不會絕收。我先去看看,要是那裏的地能種,咱就連娘一起搬過去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