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令差役把一箱箱說是餘妃的服飾穿戴,實際是一箱箱金銀財寶、翡翠玉器抬進後院,為防不測,張居正特令遊七在後院築了一個藏寶井,把這一箱箱寶物抬進後院後就密置於這井中。
為便於餘妃起居,在這府第居住者除了幾個名義是疏黃府的侍衛,實際是護衛府第與餘妃的安全的錦衣衛外,大都是從京城帶來的婢女,一個個姿色俊秀,童音柔柔的黃花女兒。其中也有滿腹才華者,閑來之時與餘妃對攣作畫,賦詩彈唱。
久居深宮,乍來到這鄉間曠野,對餘妃來說猶如泛舟清波心旌蕩漾,興奮之時與張居正登臨那二層樓閣,透過那青磚瓦蓋的府第大牆,品眺那秋天的田原景色。
府外的原野上一片金黃,豆地裏響著蛐蛐的鳴唱,玉米地裏秋風吹拂著葉子發出嘩嘩的聲響,穀子地裏雀鳥兒在那穀穗上啄覓著,不時飛起又不時落下,芝麻的青角稍有變色,但芝麻角的青色仿佛給金黃的世界綴上一片繡色。樹木上的知了聲啞了,遠不如盛夏時那哨利悅耳的聲鳴。
張居正與餘妃品嚐著遊七送來的宋家麻糖,心裏湧動著對農夫的那種特別情感。看著這一切,想到了江陵的故裏,想到了稻田裏農作的族人,想到了兒時的貧寒,他深情地捋著胡須喃喃吟頌道:
“空山斷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鬆間照,清泉不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魚舟。“
餘妃聽到首輔這滿腹深情的吟詠,知道他對農夫那殷殷深情,於是便和聲吟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苛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張居正聽到餘妃吟詠這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觀刈麥》,對這位深諳其心的妾妃心中更湧起幾分愛意,他即興又吟道: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餘妃聽到張居正吟詠的這首唐人李白的《子夜秋歌》,更懂得張居正人雖在告假休閑之中,但心仍不忘遠在沿海江域抵禦倭寇的戚繼光,想借此抒發他富國強兵的雄略大誌。為消除他此時的憂悒之情,餘妃又和上一首李白的《秋登宣城謝眺北樓》道:
“江城如畫裏,山曉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張居正聽到餘妃的和唱,既為她的才華所折服,又為她如此貼切又情意濃濃的摯意所感動,他把餘妃攬在懷裏:
“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餘妃聽到這急忙用纖纖玉指輕輕捂著張居正的嘴說:“大人,我最愛這一首。”
“哪一首?”張居正正在詩興意濃之中,聽餘妃這麼一說忙問道。
餘妃潤了潤喉,輕輕吟唱道:
“燕市重來二月初,翩翩意氣曳長裾。
金門未售甘泉賦,玄室何人問子虛。
太乙夜燃東壁火,天池時化北溟魚。
乾坤歲歲浮春色,環佩相將侍禁廬。
蘇耽控鶴歸來日,李泌藏書不仕年。
滄海獨憐龍劍隱,碧宵空見客星懸。
此時結侶煙霞外,他日懷人紫翠顛。
鼓棹湘江成遠別,萬峰回首一淒然。
一枕孤峰宿暝煙,不知身在翠微巔。
寒生鍾馨宵初徹,起結跏趺月正圓。
塵夢幻隨諸相滅,覺心光照一燈燃。
明朝更覓朱陵路,踏遍紫雲猶未旋。“
張居正聽到這裏已是淚流潸然,他怎能不知他這首詩作時的心情,餘妃如此知己,其真心真意真誠真情還容他說些什麼。他緊緊地把餘妃攬在懷裏,久久地久久久地不作言語。餘妃撫摸著他那滾燙的胸膛,仿佛感到他那顆憂國愛民的沸騰之心。
是夜,張居正與餘妃自然是纏情綿綿。
有詩為證:
晚一陣秋風兼雨,卻對菱花淡淡妝。
絳綃樓薄冰饑瑩,今夜紗廚枕簟涼。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