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在太和殿的眾臣聽到這話一片愕然,大清王朝完啦,快完啦!
果然應驗,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末代皇帝溥儀退居養心殿,宣告了清王朝的滅亡。個中原委且看說來。
話說這天東渡扶桑在東京政法大學留學的宋聘三聽說有位華人學者要在禮堂裏進行講演,一早他便來到禮堂裏搶占了前排座位。在千餘名華人學子的掌聲中,這位名曰孫逸仙的先生登上了講壇。看到孫逸仙,宋聘三驚喜萬狀,這不是在報紙上常看到的孫文先生嗎?
時值不惑之年的孫中山在講壇上陣詞軒昂:“今天蒙諸君這樣熱烈的歡迎,我實在非常感激。今天大家定了一個問題請我來講演,這個問題是‘大亞洲主義’。我想我們亞洲就是最古文化的發祥地,在幾千年前,我們亞洲人便已經得到了很高的文化。就是歐洲最古的國家,像希臘、羅馬那些古國的文化,都是從亞洲傳過去的。我們亞洲從前有哲學的文化、宗教的文化和工業的文化。這些文化都是亙古以來在世界是很有名的。推到近代世界上最新的種種文化,都是由於我們這種老文化發生出來的。到近幾百年來,我們亞洲各民族人才漸漸萎靡,亞洲各國才漸漸衰弱,歐洲各民族才漸漸發揚……”孫逸仙的講演高屋建瓴,以一個大家偉人的氣勢俯瞰世界,字裏行間透視他改造亞洲,改造世界的雄心大誌。宋聘三激動了,眾學子激動了,激動歡呼來自華人的學者竟有如此淵博的學識,氣吞山河的氣魄,中國將走向何處去?這位氣度非凡的先行者給這些芸芸學子帶來振奮人心的希望。這正是他此次東瀛求學之行的根本所在,他日思夜想想見見這位學者。
幾經周折,宋聘三來到了橫濱孫中山的寓所。說是寓所,其實就是一位和中國有貿易往來的私宅。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於廣東香山縣,少年時受長兄的接濟,1878年赴美國夏威夷工作,後在當地英國聖公會開辦的用英語授課的小學修讀英語。1892年7月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之後在澳門、廣州等地行醫。1894年他上書清朝大臣李鴻章,提出多項改革建議,遭拒絕後於11月回香山募款組織興中會,誓死推翻清朝,提出了“驅除韃虜,恢複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口號,並密謀在廣州發動起義,未遂被通緝後被迫流亡日本。1905年在日本聯合華興會、光複會等團體成立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
宋聘三見到孫中山心情異常澎湃,向孫中山訴說了推翻滿清,報效國家的鴻鵠之誌,得到了孫中山的讚揚和支持。孫中山還勉勵宋聘三:“君誌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曆。”宋聘三把孫中山這錚錚銘言記在心裏,立誌為中華民族的複興盟甘願流盡鮮血,捐出身軀。
“年輕人,要複興中華,以後的路更長更艱苦,矢誌不渝你能做到嗎?”孫中山溫情地問道,但字字句句蘊含著殷切的希望和鏗鏘的勵誌。
“孫先生,在東京政法大學禮堂聽了您的講演,真的就像使我在夜航中迷失方向的輪船看到了前進的燈塔,看到了中華前途之希望。”宋聘三懇切地說道。
“哦,鄙人那次講話你也去了?”孫中山微笑著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