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幻樓閣》:
第五十三回:大會堂聆聽言國事,積善德慷慨助鄉鄰
話說這一日記者正在伏案撰稿,忽感手機震動,接聽方知宋總林祥要專程到老子故裏鹿邑穆店鄉徐樓小學去看望、救助因欠建校資金被村裏賣給私人的學校,以免近百名學子無學可上而遠續他村。這是件令人感動的善事,又是一條致富不忘助學的好新聞,記者哪能漏掉這樣的新聞?
且說這鹿邑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中國哲學思想“先祖”老子的故裏。老子原名李耳,相傳他母親懷他九九八十一天身孕,從腋下將他產出,老子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在周國都邑任藏室史。他博學多才,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到洛邑向老子問禮。他寫了五千言的《道德經》含有豐富的辯證思想,那著名的“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饑,以其上食說之多”、“民之死,以其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的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具有深刻影響,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首家學派,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產生了深刻影響。
宋林祥此行鹿邑徐樓學校是源於新加坡《聯合早報》的報道說起的,2003年6月29日,新加坡《聯合早報》在頭版頭條位置刊登一則題為《村幹部賣村校,教師舉債贖校》長達二千餘字的新聞,並加短評:救救孩子。披露了河南省鹿邑縣穆店鄉徐樓學校12名教師,為買回被村幹部賣掉的學校舉債贖校的事。這一事件的披露,震撼了旅居新加坡的華僑。得知此事的印度尼西亞巴萊克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寶琅先生,眼噙熱淚地囑托該公司在中國大陸獨家投資的鄭州新光色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總經理宋林祥先生,詢問事實的真相,意向資助做此義舉的教師,救助貧困中的孩子們。
2003年9月13日,記者隨同宋林祥先生,自鄭州驅車一路顛簸,幾經周折找到了徐樓學校。
1998年,曆經三次搬遷的河南省鹿邑縣穆店鄉徐樓村欲建新校,村民們為使孩子們能在一個像樣的新校舍學習,村委會研究以村民承包責任田每畝65元的標準集資建校,這樣,全村3300餘畝可耕田籌集到了20餘萬元的建校款。徐樓是個貧困的地區,村民的收入僅靠賣糧賣棉獲得,集資這數目非薄的款額,是村民勒緊褲腰帶湊出的。村民們說: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村民們籌集到的這20餘萬元的集資款,經預算是徐樓村修建新校的全部費用。
2001年10月,負責建校的建築隊多次催討建校工費,村幹部以村裏無錢為由研究賣校,這樣由村民用血汗籌集到的20餘萬元建造的學校,被村幹部以5.3萬元的價錢和4萬元的債務賣給了以汽車運輸為生意的劉某。年僅三十餘歲的劉某僅是初中文化程度,又沒有從事過教育,更談不上對學校管理和怎樣提高教學質量。2002年春季開學,徐樓學校在沒有上級教育部門批準和認可,過問和支持下,一下子由一個曾為穆店鄉教辦主管、鹿邑縣教體局備案的公辦學校,僅以5萬元的條件變成了劉某的私家學校。
劉某接管徐樓學校,一場鬧劇和悲劇開始了。劉某忙於他的汽車運輸業務,學校的事由其妻子和侄媳管理,壓根對教育一竅不通的劉妻和侄媳怎能管理學校?對學校教師的任用、對每個教師所擔的課程,隻有這兩個人說了算。對任課教師僅給一套教科書,參考書、工具書一概不給也不買,就連教師們在課堂上必需的粉筆也要由教師們自費購置。教師們無法上課,學校無法管理,徐樓學校的教學秩序亂了,村民們看到這樣的情景,怎麼也不放心自家的孩子在這樣的學校裏能學出好成績。在開學後,短短的二十幾天內紛紛轉學的學生多達70餘名,全校12名教師看到這樣的狀況心都碎了。幹了三十年教育工作,年近花甲的老校長宋乃貴流著眼淚說:“如果沒有這個學校,對徐樓村的農民們來說是個極大的不幸,小學是燈塔,是農民們寄托希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