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泓清泉 三十七 虛靈不昧(1 / 3)

第三十七章虛靈不昧

聽得王伯安的答案,曾守山心中一絲明悟升起。對了,正是體驗!自己在練拳過程中所經曆的一切不正是體驗嗎?師父陳旺廷所教給他的力量、氣息還是義理統統都是體驗。雖然在此中也有條分縷析的道理講解,但如果沒有體驗到,一切都是空談。例如講氣息,如果體內經脈中沒有絲絲氣息流動,那麼道理講得再清楚也不知所雲。

曾守山感覺到王伯安的話已接近王學精要了。

在眾人的求知眼神如癡如怨的注視之下,王伯安接著道:“心之本體肯定不是指感知之心。接物而動,遇事而起者,如遇喜事則樂,遇哀事則悲,此等皆是感知之心;心之本體也不是我們概念中虛設的事物,如九重天、十八層地獄之類的;心之本體是在感知之心裏麵的更深層次的事物,我把它稱之為良知。藍水此前所說‘工夫所至即是本體’中的本體不是真正的心之本體,而隻是心中觀念而已。”

黃藍水眼中有愧色,端而禮之道:“多謝老師指正。”

王伯安示意黃藍水坐下,道:“我一直在講‘致良知’,藍水遵而循之,用功亦勤。從你‘心無本體,功夫所至即是本體’一語可知你暫時還沒有體驗真正的良知,所以才有此語。”

黃藍水恭聲道:“是。弟子愚笨,尚未習得師門精要。”

王伯安笑了笑,看了看黃藍水,又看著眾人道:“你們藍水師兄可不是愚笨,他是謙虛。他的《大有待訪錄》多有遠見卓識,於國計民生不無裨益,說明他心中雜念私欲已近絕跡,方能不受成見之束縛,看問題一針見血,直指要害。”

黃藍水自嘲笑道:“弟子不識深淺,狂言悖語,沒想到老師竟然也知曉了。”

王伯安看著黃藍水笑道:“古人在討論何為不朽時,曾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你現在雖然德、功未立,但已立言於世,也算是不朽了。”

眾人紛紛稱是。

王伯安又道:“你剛才‘工夫’一語雖有弊病,不過也說明你在致良知之學上已入得門了,否則說不出那等話來。但你如果不想止步於立言,還需繼續用功才行。”

黃藍水肅然道:“是。”

曾守山全神貫注,豎起耳朵聽王伯安師徒對話,有悟於心,隻覺如飲甘泉、如沐春風。他和王伯安的另一個門人楊項律同行於途,聽過類似話語:“掃除塵埃,良知澄然如鏡,自然眾理具備,百應不窮。以良知來衡量萬事萬物,纖毫畢現,直指內核,所得結論自然與世俗不同。其實這些平常不過,隻是一般人沒有這麼去想而已。”雖然楊項律也曾透露過王學之要,隻是此時聽得王伯安先生親口所述,更是親切明白。

曾守山於是道:“先生說心之本體即是良知,能否說明一二?”

王伯安見曾守山一直站立問答,便道:“坐。”有門人遞過蒲團來,曾守山也不客氣,和其他人一樣席而坐之,且坐於眾學子之前,離王伯安更近的地方。

待曾守山坐下後,王伯安伸出手掌,如按虛空,靜靜地道:“良知者,虛靈不昧,眾理具備。”

曾守山繼而問道:“如何致良知?”

“摒棄私欲、掃除塵埃,良知自然能致。”

對於王伯安先生所垂教之語,曾守山並不意外,以前楊項律和他也這麼說過。楊項律作為他的親傳弟子所言所行已現其中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