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第八十一章 分道揚鑣(1 / 2)

初平元年這一年,對於綿延了四百年之久的漢室來說注定不是個太平之年。先是歲末的洛陽太平道的謀逆案牽連近萬人,隨後是七州二十二郡的太平道齊約謀反,一時天下鹹附,贏從者百萬。

麵對各處群起的黃巾反賊,朝廷慌忙的反擊最初並未奏效,從河北到淮南,各地城池紛紛陷落,黃巾軍席卷了大半個帝國,竟成燎原之勢。更是在攻克了漢帝國的南都宛城之後聲勢達到了頂峰,一時竟有建立新朝取代漢室的趨勢。

但隨著各地官府和士族大家的紛紛自保反擊,黃巾軍各個部屬又無統一號令,隻是依照張角在起義前布置的粗略計劃自行攻取。所以得以讓朝廷得以從容的在京中組建了一支平叛大軍,在與從西涼幽並等地抽調精銳的邊軍回合後,兵分南北兩路共同平叛。

漢室到底是四百年的基業,其統治的合法性早已深入民心,尤其是各地的士子階層在見識過黃巾軍瘋狂的破壞性後,幾乎一邊倒的完全站在了朝廷一邊,並沒有因為之前的黨錮之禍而與朝廷對立。而這些士子們大多出身於當地的豪強地主,各自家中擁有不少莊丁佃農,於是各自募勇據抗黃巾軍,與官府退守城池關隘的守兵遙相呼應,竟成了黃巾軍的心腹大患。

也幸賴於此,漢庭才得以有足夠的時間緩過神來。在經曆最初的手慌腳亂後,隨著平叛的大軍陸續開出,各地的形勢也逐漸穩定了下來。先是盧植在河北遏製住了黃巾軍主力大軍的瘋狂擴張,將其南下的道路堵死,兩軍對持廣宗月餘,誰也奈何不了誰;隨後朱儁皇甫嵩所部在潁川取得了長社大捷,一舉殲滅了聲勢浩大的潁川黃巾,盡複潁川、汝南、陳國三郡之地,將豫州黃巾平定,消除了黃巾軍從南麵對司隸洛陽的威脅。

隨著曾經喧囂一時的潁川黃巾覆滅,漢帝國的危亂形勢也得以大為好轉。潁川黃巾既去,漢軍便得以騰出足夠的兵力南下剿滅另外一隻黃巾軍的主力——南陽黃巾張曼成部。此時勝利的天平已經開始傾向漢室一方,平定黃巾之亂似乎也指日可待。

可這種良好勢頭卻並未持續多久,很快河北傳來的敗報再次讓朝堂上的天子百官驚慌失措。

河北的漢軍敗了,而且是慘敗。朝堂為了維持河北局麵好不容易拚湊出的近四萬精銳大軍全軍潰敗,死傷過半,護烏丸校尉宗員戰死,部都校尉戰死三人,漢軍所餘不足二萬的殘部在北中郎將董卓的帶領下倉皇逃入魏郡,將原本已經光複的冀州各郡拱手相讓。

原本十分不滿盧植在廣宗堅守不出的天子劉宏,在聽信了朝中宦黨的建議後便改由在西涼悍將董卓出任北中郎將,取代盧植統領河北漢軍所部。

董卓原為護羌校尉,以鐵血勇武聞名西涼,在他任內數年中羌人數戰皆敗,被漢軍的強壓下不敢反叛。所以當初議事時大將軍何進和袁槐的老臣們最後之所以肯答應讓董卓取代盧植,未嚐沒有考慮過董卓身經百戰,又勇武好戰,盧植雖然通宵兵法謀略,可到底是書生出身,守成有餘進去步卒,若有驍勇善戰的董卓取而代之,未嚐不是件好事。

正是因為如此念頭,卻在河北釀成了巨禍。因為輕視黃巾軍和張角,董卓上任後第一件事件便是整軍備戰,力圖一舉殲滅河北黃巾軍的主力,畢其功於一役。原本奉命襲擾黃巾軍後營糧倉的宗員部在得手後卻並未等到回援的黃巾軍,張角在聽聞漢軍分兵的消息後立刻放棄了後方,隻是集中全軍向前對漢軍發起了猛攻。

董卓見黃巾軍早有準備,知道此役絕難取勝,反而會有全軍覆滅的危險。竟然私自拋下戰場上的其他部下,隻是帶著所部的嫡係倉皇逃竄。

與西涼軍相比,中軍和宗員部就沒有那麼幸運。最先攻入黃巾軍中的步卒方陣被數倍於己的黃巾軍精銳團團圍住,不但停滯不前而且無路可逃,陷入了重圍之中,幾近絕境。幸得宗員見漢軍步卒陷入重圍,自己並未獨自逃生,而是帶領所部以騎兵密集的陣型向黃巾軍的大營發起了拚死衝擊,以此牽製了大批的黃巾軍主力回援。

這無疑是場絕望的衝鋒,五千多幽並男兒再無後緣的情況下明知必死,卻徑直的衝向來嚴陣以待的黃巾軍中,最後力竭戰死,除負傷被俘的百餘人外,自護烏丸校尉宗員以下無一人幸免。

宗員的犧牲無疑挽救了漢軍中軍的命運,趁著黃巾軍圍堵鬆懈的時機,萬餘名漢軍衝出了重重包圍,退到了魏郡固守待援,暫且不至於讓河北局勢過於糜爛。

大敗的消息傳到洛陽後,天子震怒,下令將董卓下獄押往京中問罪。同時為了提高低迷的士氣,特意下令追封勇武戰死的宗員為當陽侯,以諸侯王之禮厚葬之。盧植和董卓既然相繼卸任,河北一時竟拿不出一個能獨當一麵的大將。於是天下急詔令在長社一戰中大放光彩的皇甫嵩北上,令潁川的漢軍分兵一部由他帶往增援河北。朱儁則率剩餘部眾繼續南下南陽,平定張曼成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