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喜歡被細節過多地幹擾,這類書也不適合過度關注細節,所以接下來我隻介紹一下斜齒鯿魚第一年的生活史,這也可作為水塘、河流裏鯉魚的典型例子。但是,在這之前,有必要講解一下魚的氣鰾,因為在氣鰾出現前後,魚的習性截然不同。幾乎所有的硬骨魚都有一個氣鰾,就在脊椎下。雖然這種鰾一般被稱為“氣鰾”,但裏麵並不含空氣,主要為氧氣,魚身中的氣鰾使魚和同等體積的水重力相同。因此,魚在沒有任何重力托撐的情況下,可以毫不費力地漂浮。魚也可減少或增加氣鰾裏的氧氣含量,從而在不同深度的水域裏浮遊。如對頁圖中所示,鯉魚氣鰾中間有個“壓縮器”。
讓我們回到斜齒鯿魚早期生活史的講述上。在59華氏度的水中,斜齒鯿魚魚卵需要一到兩周的時間孵化。如果魚卵粘附在水麵附近的植物上,額外的光線和溫度條件會加速孵化的進程;如果將魚卵處於深水中,孵化進程會有所減緩。
當幼魚脫離卵鞘時,體長約為1/4英寸,背為拱狀,魚尾朝上。因掙脫卵鞘耗費了大量的精力,幼魚會沉入水底,但一兩小時後,它就恢複了遊動的力氣,循環蠕動著升至水麵。行進方式之所以如此奇特,是因為它的尾部朝上。
這一時期的幼魚沒有氣鰾,所以一旦停止遊動,馬上就會下沉,如果在到達水麵後,它仍然繼續遊動,旋轉個不停,水麵上就會產生一個個環紋。溫暖無風時,斜齒鯿魚會大量孵化,整個水塘或河岸到處可見這種環紋。6到12小時後,幼魚變得很直,遊動也更頻繁,但仍沒有氣鰾,且還得一直遊動,不然就會下沉。不過,它接觸物體,或是上升到水麵時,似乎被我所認為的毛細引力所支撐,但後來有人跟我說,那其實是它體內粘液的作用。在這一階段,許多幼魚夜晚都會身體與水麵完全垂直,頭部接觸水麵。
這段時間內,在卵黃囊中心的上方,有大量的暗色細胞聚集在氣鰾即將出現的部位。然後,這些細胞朝這一部位的頂端移動,其他部位仍是清晰的。在魚血液上的這些細胞的作用力下,這一部位會突然出現一個小氣鰾,它快速增大,看起來就像有一顆珍珠。此刻幼魚體內有一個早期的氣鰾,內部充滿了氧氣,它的生活方式也隨即完全改變。前進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它以奇異的抽動方式前進,時動時停,就像一個水蚤。晚上則呈水平浮遊。所有的變化發生在兩三天內。
自此以後,幼魚就像父母魚(parent fish)一樣,成群遊動,喜陽,避免到陰暗的地方。這些小生物的知覺特別敏銳,一旦體內出現氣鰾,就意味著很難捉住它們,它們會一直躲開追捕它們的移液管的末端。即使很小心地挪動移液管,並試著在非常接近它們後再吸起它們時,這些小生物也會遠遠地躲開。
開始的八九天內,幼斜齒鯿魚以卵黃囊內的養分為食物,成長迅速,但大約第19天時,魚嘴就可以張開了,它們開始進食,此時卵黃囊內的養分也基本被耗盡。
三周大時,幼魚體長約為剛孵化時的兩倍多,此時氣鰾如臘腸狀。
近三周時,在單腔氣鰾的最右上角出現了一個芽狀物,它迅速增大,一周內,形成了斜齒鯿魚壓縮性氣鰾的前半部分。你可以隨手翻翻106頁的照片,就能清晰地看到這一點,在此無需贅述。
六周時,除早期鰭的原基尚存外,斜齒鯿魚的形狀差不多與成年魚無異。此時它需要大量進食,秋天之前,幼魚一直生長迅速。天氣轉冷時,食物稀缺,腹部消化液會停止流動,在天氣再次變暖前,魚的生長受到抑製。第一年年尾時,如果環境特別適宜的話,魚苗會比正常環境之下的同類長得大一倍,但大部分體長約為1.5英寸。
在英國,鯉魚並不是很重要的魚類,但在德國,人們卻會對鯉魚進行係統養殖。為了在水塘裏培育出鯉魚喜歡的食物,他們往水塘裏注入大量汙水。這些鯉魚聚集在水塘裏,就像一群羊,一旦第一個水塘內供應的食物消耗完畢,它們就被移入下一個水塘。大量的鯉魚用於食用,或是用於出口。啤酒煮鯉魚是最常見的烹調鯉魚的方法。我曾嚐試過做這道菜,得出的結論是,不能用太好的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