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很多人熟知可食用性海魚,然而,並非每個人都了解這些魚的海洋生活及習性。
盡管很多人熟知鱈魚、鯡魚、馬鮫魚(mackerel)、歐鰈和鰨(sole),以及其他的可食用性海魚,然而,並非每個人都了解這些魚的海洋生活及習性。不過,最近五十年以來,海洋生物學家一直在共同致力研究可食用性魚類的生活史,讓我們對它們的習性有了一定的認知。
在追溯魚類生活史的過程中,第一個重要發現來自於挪威自然學家薩爾斯(Sars)。挪威政府曾派薩爾斯在羅浮敦群島(Lofoten Islands)就鱈魚漁業問題做過報告。漁夫告訴他,鱈魚的魚卵會浮在海麵上,有時水麵上到處都是密集的魚卵。曾有人認為這是漁夫的無稽之談,但事實確實如此,漁夫沒有說錯。
收集水麵附近海生生物的慣常方法是用拖網去撈。拖網構造極其簡易:就是一個鐵箍,連著一個圓錐形的棉布袋。使用時,用船拖著網走。
薩爾斯用拖網捕了一次魚,在成百上千的小海洋生物中,他發現了一些相當透明的小球體,直徑大約為0.2厘米。在顯微鏡下觀察,這些球體實為魚卵。隨著季節的變化,海裏魚卵的數目大幅增加,到三月時,它們的數量比浮上海麵的其他任何一種海洋生物都還要豐富。風平浪靜時,從船上看去,海麵上浮著厚厚的一層。
五月末,海裏無數的透明小鱈魚雲集,它們體長約0.8厘米,薩爾斯看到這些魚遊上水麵,吃著小甲殼動物。六月末,小鱈魚體長會長到大約2.5厘米,之後,大部分鱈魚消失。七月初,薩爾斯又發現它們躲在大水母下。此時的幼鱈魚體長約為3.8厘米,可以看到他們身上布滿了俗稱水母蚤的甲殼類寄生蟲,和遮擋著它們的水母身上的蚤子十分相似。毫無疑問,幼鱈魚用這種方式聚集於水母下,就是為了獲得這些寄生蟲食物,同時,這種進食方式也能讓幼鱈魚免受攻擊。
七月下旬時,幼鱈魚離開水母的遮蔽,棲息在岩石間的海草中。一年後,這些魚體長已達15-18厘米。在它們生命中的第二個夏季,幼鱈魚仍棲息在海草中,秋天臨近時,則潛入深水中。
鱈魚是肉食性魚類,以牙鱈、鯡魚、黍鯡、小鯡魚和各種甲殼動物、軟體動物為食。因為它們幾乎不挑食,所以體重增長迅速。鱈魚族中最為人知的是鱈魚本身、 青鱈(haddock)、黑線鱈、牙鱈、藍鱈和狗鱈(hake)。在釣魚者眼裏,可能青鱈最為重要,此魚常分布於岩石海岸上,如用拖網捕捉,得用短牽引杆,以橡膠製作的紅色下褶鰻(sand eel)為餌,這種捕魚方式常給人們帶來極好的 消遣。
繼薩爾斯首次描述鱈魚卵後,科學家發現:除鯡魚外,我們食用的主要魚類都是孵化自漂浮性魚卵。除大小各異外,外形上也不盡相同,許多都可通過顯微鏡辨別出來。例如,鱈魚和歐鰈的魚卵內有由卵膜裹住的、樣式簡單的卵黃,多寶魚的卵黃中有一顆油質小球,此外,鰨和鳳尾魚(anchovy)魚卵中的卵黃會部分或完全分裂。
其實海上全年都漂浮著一些魚卵,但在春夏季時,尤為豐富。
海生魚卵孵化時間和淡水魚魚卵的情況一樣,隨水溫高低和魚的種類變化。鳳尾魚魚卵的孵化期一般為兩到三天,黍鯡的則為三到四天。對任何一種食用性魚類來說,孵化期超過一周都是很反常的。
魚卵受精,則意味著幼魚生命的開始。孵化出來的魚的生命分成四個階段:幼魚期、仔魚期、成長期、成熟期。
幼魚期指從魚被孵化到卵黃囊被吸收的這一過程。卵黃囊消失時,幼魚外形和成年魚完全不同,當幼魚具有成年魚的外形時,那就意味著它們進入了仔魚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