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期指從仔魚階段末期至產卵的這一過程。此後,它們成為成熟魚。

如你記得這些魚卵的大小,則可知,食用性魚類的幼魚剛孵化出時相當小,確切說來,大約隻有0.5厘米長。

我以幼歐鰈的照片作為剛孵化出的海生魚卵典型圖示。其結構的新奇點在於:它的初級奇鰭是從魚尾附近的魚頭延伸至下方的卵黃囊,胸鰭則像一個精美的環形瓣。

我們注意到其頭部內有大腦的初級形態,大眼、聽覺器官位於正上方,沒有嘴,因為尚未形成。與魚身相連的是大大的球狀卵黃囊,在卵黃囊和魚身之間,可看到一根簡單的如直管道的魚腸。魚身和原始的奇鰭上可看到大量的黑色和淡黃色的星狀色素細胞。

這一階段的幼魚相當透明,如果盛一杯海水,將幼魚放入海水中觀看,隻能看到它們的眼睛。上麵所出示的這張照片有反射性和透射性打光,所以魚的邊緣部分被照亮,但在這種強光照射下,仍可看出魚是透明剔透的。

剛孵化出的幼體身子翻轉浮遊。

海生魚類的幼體,和小鮭魚和斜齒鯿魚幼體一樣,一度以卵黃囊內的卵黃為食。等到一周或稍長一段時間時,卵黃被全部吸收,具體時間則依魚的種類而定。此時魚嘴能夠張開,魚開始以矽藻以及那些雲集在海麵上的細小生物的微小幼體為食。矽藻是植物的一種低級形式,隻含一個細胞。

此刻魚已處於仔魚階段,仍為透明狀。之後,魚的骨架慢慢形成,連續的奇鰭中出現骨質鰭刺,然後再形成獨立的鰭,魚皮內出現色素細胞和可以反射光線的骨針。此時的魚具有了成年魚的外形,進入到成長期。

從仔魚階段的透明到具有成年魚的形狀和銀色外形,就圓形魚而言,如鱈魚、黑線鱈和馬鮫魚,它們的這種變化並沒有引起我們特別關注。但就扁平魚而言,如歐鰈、鰨和多寶魚,在仔魚階段則有很明顯的體態變化。

扁平魚的幼體跟其他魚的幼體一樣,一開始在水麵上豎立遊動,然後,它們的兩側開始變得扁平,然後逐漸靠近水底,最終完全變成左側或右側橫臥。具體用哪邊側臥則依情況而定。

如果幼魚橫臥水底時,眼睛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那麼將有一隻眼埋在沙裏。為防止扁平魚幼體在變形時發生上述情況,該眼眶部位的顱骨會沿縱軸方向旋轉,直至兩隻眼睛處於同一垂直麵,本位於橫臥那側的眼睛此刻便位於另一側眼睛的上方。常有人說是下側(橫臥的那側)的眼睛越過頭部位移到了上側,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為如前所述,之所以出現那種情況,是顱骨發生了旋轉,但眼睛的相對位置並未改變。

歐鰈、鰨、比目魚、孫鰈、檬鰈(lemon sole)和大比目魚變得扁平後,左側橫臥;而多寶魚和菱鮃(brill)為右側橫臥。

某些熱帶扁平魚的眼睛看起來像在同一側,這是由於這些魚的魚鰭延伸到了頭部。起初每邊有一隻眼睛,但顱骨旋轉後,下側(橫臥的那一側)的眼睛就穿過魚鰭的肉質部分到達了另一側。

曼島伊林港的生物研究所名下有一家魚類孵卵場。此處的兩個大水池裏每年大約有四百隻歐鰈產卵。產卵時間大約持續六周。這段期間內,工作人員會定期用大浮網收集漂浮性魚卵,然後將魚卵送至孵卵處,在適當時候將孵化出的幼魚送入大海。1910年,就有八百多萬這樣的幼體孵化而出,並在當季放入海洋。正如所料,有些魚卵未被收集到。它們自然孵化後,在水池裏長成小歐鰈。1909年四五月,在赫德曼教授和查德維克先生的好心幫助下,我收集到了一些這樣的歐鰈幼體,並且拍下了它們所有變化階段的照片。

在到伊林港之前,我完全不知道會有這樣的大好機會拍攝這些幼體,所以我並未準備合適的拍攝器材。但是在當地木匠的幫助下,我用木頭、金屬絲和牛皮紙為我的反射式相機製作了一個延長部分,用電石自行車燈作為照明設備,從而拍攝到對頁感光片上的那些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