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張歐鰈孵化的照片是晚上十點到淩晨五點拍攝的,之前三天的嚐試都沒有成功,但最後我終於大有收獲,因為從相機的磨砂玻璃上看,幼魚從卵膜中掙紮出來的動作相當有趣。
如用拇指和食指揉捏歐鰈魚卵,會感覺相當硬,如子彈狀,但是在適當時候,這一纖弱的幼體會突破卵膜,一部分會伸出來。
在這有關孵化的插圖中,第一張展示了卵黃囊中的頭部和部分地方被突破。在這一具體實例中,幼歐鰈看起來是先用魚尾占據了一個固定位置,然後緊接著交替伸直和放鬆背部,用頭和肩部撞擊裂處的一邊。卵膜因此完全被撕裂開,孵化中的歐鰈得以破膜而出。
與這種孵化方式相比,鮭魚族的成員們則是用蠕動的方式破膜而出。
第二張照片中,孵化中的歐鰈是頭部先出來,這很好地解釋了之前描述的撞擊。
在孵化中的歐鰈尾部先出來的插圖中,可看到包住尾部末端的奇鰭呈褶皺狀,這是由於它從卵膜上一個很小的裂縫中擠出來所致。
現如今,科學家對歐鰈生活史已有非常全麵的研究。在早春,大量的雌、雄歐鰈在產卵場聚集,無數的魚卵被排出、受精,然後在孵化期間上升漂浮。平均孵化期約為17天。剛孵化出的小歐鰈體長約為0.5厘米,喜浮遊,卵黃囊在最上方。第八天時,卵黃囊消失,此時幼魚開始以矽藻 為食。
起初的成長非常緩慢,一個月時,幼歐鰈體長尚不足1.3厘米,眼睛仍然各在一側。此時,魚的寬度生長速度比體長生長更快,這是此類體型對稱的魚開始發生體態變化的第一跡象。
然後頭部逐漸旋轉,左眼就位移到了右眼的上方。大約在孵化後的第四十天,左眼出現在頭部的邊緣;再過五六天,兩隻眼睛的位置和成年魚的一樣。整個體態變化需要費時大約六周,在這段時間內,歐鰈逐漸沉向水底,最後幾天左側橫臥。上側(或者說是右側)此時出現大量的色素沉著,下側(或者說是左側)為淡色。
此時的幼歐鰈體長差不多為2.5厘米,它們開始逐漸遊向海岸。下一次拖蝦網,就可捕捉到成千上萬隻幼歐鰈。退潮時,沙質海岸的水塘中也有大量的幼歐鰈。跟所有的魚一樣,歐鰈之後的成長速度視食物供應量而定。比如,在多格灘的歐鰈比在海岸漁場的歐鰈的成長速度快很多。按平均數計算,歐鰈在第一年年尾體長約為7.5厘米,接下來每一年大約增長5—7.5厘米,這種增長速度一直持續到第五年,之後生長速度又有所減緩。
歐鰈一般長到五六年時產卵,也就是體長為33—38厘米時。了解魚產卵的確切階段相當重要,因為在遙遠的將來,立法對我們的海洋捕魚業進行限製時,除非有機會保持這一種族的可持續性,否則將魚作為食物將成為一種非法 行為。
通過鮭魚魚鱗上的環紋可得知它的確切魚齡,這一點我們已有所了解。歐鰈和其他魚的魚齡可通過頭蓋骨內耳石(otolith)上的某些亮環紋和暗環紋得知。看一下耳石的插圖,可看到中心有一塊白色,它表明了此魚生命中第一個春夏季時耳石的生長狀況,一個暗色環紋表明了其秋冬季的生長狀況,之後的亮色和暗色環紋則表明了一年的生長狀況。
一般說來,這些環紋很容易區分,它們的數目與歐鰈的長度有關。因此,在任何特定區域,歐鰈的長度是魚齡的一個象征,這常常可以通過檢測耳石得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