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那些打算進行魚類攝影旅行的人,我強烈推薦他們將目的地定為東海岸。此處的海水比西海岸清澈得多,無論是進行水槽還是自然環境拍攝,都更為容易。
目前我隻對水槽攝影進行了評論,但是在自然環境下進行魚類拍攝,才更有吸引力。操作方式有多種。讀者可像博敦博士一樣穿上潛水服,帶上配有防水套的相機潛入水中,或是將有固定焦距的相機沉入水中,再通過拉繩的方式使感光底片曝光。米其林的賴格哈德教授蹚進水中,將反射式相機放在水麵下。但是這種方式似乎無法拍到令人滿意的照片,原因很簡單,必須在水下離魚幾米之內的地方進行拍攝,但人無法隱蔽,魚也不會在那傻傻地等你拍攝。如果穿著潛水服,並且像基爾頓兄弟在陸地上隱蔽自身一樣在水中隱蔽,還有機會拍攝到。但由於光線問題,即使是在半水生(sub-aquatic)範圍進行拍攝,也會受到極大的限製。
至於在自然環境中拍攝魚類有何捷徑,我已在引言中提到過使用專門建造的水池。
也可用相機從水上進行拍攝,但是這類工作的根本性目標是使魚看起來比較自然,隻有當魚棲息在附近,或是在底部,這時用鳥瞰的角度拍才會有趣。采用這種方式拍攝的困難點在於,從水麵反射來的光線會使魚和感光底片變得模糊不清。每個釣魚者都會注意到,即使是在清澈流暢的水流中,從水麵下看也基本看不到什麼,除非該處岸上有一棵樹。樹阻攔了來自上方的光線,水下的水草、石子和魚清晰可見。同理,處於橋下方的水底的每顆卵石都清晰可數。
在一定條件下,即使來自上方的光線未被阻攔,觀察者也能將注意力集中在魚身上,忽視掉水麵反射來的光線。但相機無法做到這一點,水麵反射來的、對前麵感光底片起模糊作用的光線越多,那麼,魚身反射的、能對感光底片產生影像的光線則越少。
因此,當在水麵上使用相機時,必須使用一些設備阻攔來自上方的光線。我用三種方式達成這一目的:(1)一個1.8×1.2米規格的輕木框架,上麵鋪一張暗色的帆布;(2)一把大高爾夫傘;(3)基於海洋望遠鏡原理製作的專門裝置。將框架固定,與水麵成一定角度,對著太陽,因此來自上方的光線被阻攔。如果此遮蔽物直接對著太陽,隻會在底部投下狹窄的陰影。陽光斜斜地透過水,照亮了每一顆卵石。通過這一方式,可用1/50秒的快門速度對在水下一米左右遊動的魚進行拍攝。
如想直接用俯瞰的方式進行拍攝,可采用第二種方式。在這種情況中,攝影師頭頂上撐開的大傘阻攔了上方的光線,第75頁對頁幼團扇鰩的插圖就是通過這種方式拍攝的。
不過,這兩種裝置隻能在水麵未受到擾亂的情況下使用。一旦被擾亂,就得使用第三種裝置,如本頁對頁的感光片上的插圖所示。這一裝置的設計基於兩大目標:一是阻攔上方的光線,二是使相機進入到被擾亂的水麵之下。它由一個高約1米、底為2.5平方厘米的箱子構成,上麵安裝有一個感光尺寸為1/4的反射式相機。相機在管子內可上下滑動,也可固定在任意一點上。
在製作這一裝置時,我的最初念頭是用它拍攝水池暗礁中的海生動物的彩色照片。我用一片平板玻璃堵住管子的一頭,還打算把它往下推一點,讓相機和雙鋸魚(anemone)、海綿、螃蟹之間隻隔幾厘米距離的水。第一次使用的時候,大費一番周折後,才成功地將這個裝置的一半放入水麵以下,之後它突然向一側傾斜,我一跤摔倒,跌坐在池底,管子充滿了水,相機也進了水。
我吸取了這次經驗,將這一裝置構造進行了有效改進。我把平板玻璃從末端取出,在管子上修理了15厘米,整個裝置變短。使用時,管子的一頭在水下一兩米,由於水的浮力支撐,可隨意地朝任意方向轉動。
第154頁對頁的下方插圖是用該裝置拍攝的一條歐鰈。當受到驚擾時,這條魚遊開了,但是暴露了所停的位置,因為當它企圖將自己埋在底部時,該處升起了一團泥。圖片顯示了當這些被攪亂的泥沉澱之後,它們是如何幫助魚隱蔽的。
我常計劃拍攝在水族館裏的魚,但是發現基本無法避開水槽的反射。在水槽內,如果上方光線好,可在水槽最上方貼一塊布,然後一部分蓋在攝影師身上。用這種方式,不但可避免反射,魚的照明情況也如自然環境一樣。不過,對於拍攝遊動的生物來說,多數養魚缸的光線都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