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我將講解我拍攝第10頁對頁上鱸魚的三張照片,以及刺魚築巢的照片的方式,作為說明拍攝魚的姿勢和習性的實例。
鱸魚很容易慍怒,很難被拍到。曾有兩三年,我試圖拍鱸魚在水槽棲息之前的照片,但所獲成果寥寥無幾。大約三年前,我按之前的那些原理造了一個水槽,不過比之前的要大得多。我在這一水槽中種植了蘆葦,任其生長。我把罐子裝好水,也在裏麵種植了蘆葦,放在水槽後麵的平台上。每天都擦拭水槽內側的玻璃,防止其長綠苔。我將一條略輕於0.5磅的鱸魚放入到這一大水槽中。水不停息地流經水槽,除了每天被搬動兩三次外,為使魚習慣於被明亮的光突然包圍,水槽的玻璃上都保持有日影。
某周周末,我將一些鰷魚放入水槽,當時鱸魚沒有吃,於是我又將它們拿走。下周的每天我都投放一些鰷魚,但結果仍是一樣。近兩周時,鱸魚吃了一條鰷魚,之後,它開始隨心所欲地進食。然後,它變得相當的溫順,我得以拍了好些照片,其中三張已被展示。
除非鱸魚吃掉食物,要不我會將食物拿走。因為如果不拿走,鱸魚會習慣性等你拿走,直到進食前隻有它自身,如果這樣,我永遠都無法拍到與魚進食有關的有趣姿勢。
如果魚長時間拒絕進食,我會將其放生,然後用一條新魚做實驗,因為魚的脾氣變化非常大。可能有的魚在水槽中待一個月或是六周都會顯得相當溫順,但也有的魚一直都適應不了這種環境,所以不進食,如果不放生,最終會被 餓死。
不過,我用了三年的工夫才拍到刺魚的築巢狀況,因為它們雖然築巢,但從不在可進行拍攝的地方築巢。
插圖中的水槽基本是按之前描述過的方式布置。水槽上方放著一個大水桶,裏麵一天填滿兩三次水,水中有成千上萬的劍水蚤、水蚤和其他淡水中的小甲殼類動物。桶中的水慢慢流經水槽。因這種方式對喂食養魚缸中的各種小魚都很有效,所以我簡單介紹一下其製作方式。
拿兩三個大桶,每個底部上放15厘米的稻草和肥料。頂部可種植一些水草,讓大桶具有美感。
然後拿一個寬口木桶和一個可伸入瓶中的玻璃漏鬥。在漏鬥口上蒙一條細密的棉布,漏鬥的另一頭安上一個約30厘米長的橡膠管。之後去最近的溝渠或是死水池塘,用一個提桶將瓶中裝滿水,將漏鬥放入瓶中,接下來開始用橡膠管進行虹吸(syphon)。當將水從瓶中吸出來後,換用池塘的水繼續。這樣,幾加侖的水流經水瓶,但是由於漏鬥口上蒙有棉布,淡水中的甲殼類動物無法逃脫。很快,瓶子的底部有成千上萬的劍水蚤、水蚤、龍虱和蜘蛛等等。接下來將瓶中的東西盡數倒進桶中。
這些微生物繁殖速度極快,一兩周內,所有桶子裏的水全是這些生物。缺乏魚食時,用相同的方式從桶裏收集甲殼類動物,流經瓶子的水可流回到木桶中。
在進行魚類拍攝的旅途中,攝影師有時間和機會自己獲取魚樣,但如果他不是一個專業捕魚人,而且又願意用罐子把魚裝回家,那麼可從其他釣魚者或是職業漁夫那獲得魚樣。不過,如果要向漁夫索求魚樣,一定得說明想放在罐子裏的魚的最高數目,不然,漁夫通常會將罐子塞得滿滿的,時常還未到你手上,魚樣就已經死光。我清楚地記得我將一個大罐子給一個捕蝦人,讓他給我一些小扁魚。拿回來時,2/3的魚,1/3的水,共有約300條的魚樣,但沒有一條活魚。
在國內要獲得拍攝用的魚樣非常困難。我用了多種渠道才獲得活魚。
首先,本地釣魚社的成員會時不時帶一些漂亮的魚樣給我,當我和職業捕魚人很熟後,偶爾在家裏能收到一些怪異的海魚樣。最近,我又收到所見過的最大的圓鰭魚(lump-sucker)。這種魚是海魚中最醜的一種,之所以稱為圓鰭魚,是因為它的腹鰭形成了一個杯狀的吸盤。它們用這吸盤使自身吸附在暗礁上。組成吸盤的腹鰭非常稠化,邊緣比較肉質,這些使吸盤平攤在暗礁上的鰭肉通過收縮進行吸吮。常可在海岸周圍看到圓鰭魚的魚卵。曾有一次,一名漁夫帶來一個上麵吸附著大量圓鰭魚魚卵的罐。它們適時孵化,我得以拍到幼圓鰭魚的生長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