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1章 一探鹽池(1 / 1)

原本宮宅距離鬧市區就比較遠,安緡和蓼兒選擇的路,又是相對僻靜行人不太密集的。兩個人騎著栗色高頭大馬,一路小跑,走了不到一個多時辰後總算可以看見有些灰白的土壤。兩人乘著馬照常走,但是可以感覺到身下的馬腳步卻變得有些粘滯。安緡知道鹽池已經不遠了。這個鹽池早在後周建製之前便已經有數百年,隻是過去位於群山環抱之中,前朝時期一直是被附近的月祁部族占著,不過月祁畢竟人丁不興,對於這個聚寶盆守了數百年,也未見有什麼大的建樹。反而是前朝覆滅後周興起之初,月祁部族當時的首領赫連隆牡想要趁後周方興未艾之時討些便宜,結果邊境交火後,月祁受損不說,這個守護了幾百年的鹽池也被後周的將官得知,當即上報朝廷,當年朝廷便在此處建了烏廣郡。駐軍把守,委派武官做郡守。如今後周延續已有百年功夫,烏廣郡軍民總有二十餘萬人。這鹽池除了數九隆冬歇工,一年到頭都有工人開采煉鹽。

外界雖然將這裏稱作鹽池,但其實可不隻是一個池子而已,而是一個綿延數百裏的鹹水湖泊。安緡順著小路走到鹽池邊緣,翻身下馬迎風而立。環顧四周,草木已經稀少,五月暮春之時,雖然烏廣郡鬧市之中已經春芍夏蓮爭豔,但是山路逶迤行至鹽池,依舊清風微涼,空氣中都是一股濕鹹的味道。

天空顏色深沉,鹽池一片沉靜,有如西洋鏡麵一般平靜透徹,隻是靜默折映出蒼山幽遠,雲淡青天。遠遠的看見工人正在抽出鹵水。安緡不得不感歎造物神奇,即便這樣在鹽池加諸人工,風景依舊恬淡如畫。透過淺灘的池水,可以看見池底有青鹽結出的一片片鹽板。安緡回身對有些看呆了的蓼兒說“這就是白色的金子了”。厚厚的鹽花,可謂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這樣的一個地方,不僅後周祝家皇朝,臨近的月祁也並未打算全部撒手。畢竟原本這裏的地界兒就不甚明晰。越是工忙時候,越有月祁的散兵在此遊蕩叨擾不斷。礦工們不堪其擾卻無可奈何,軍士雖然常年駐守,可畢竟這些事端不是大的紛爭,不好隨意兵戎相見。且工忙時節,景濟郡王隻怕也不願意因為幾個流寇,誤了工期。

安緡過去在文宅的時候,雖然沒有親自來鹽池見識,但是舅舅偶爾也會談及,而且每年鹽價有變,舅母管家也是會說的。因此安緡多多少少知道些。自己此次前來並不為立刻有所作為,隻是先行打探下,這樣明日來此地拜謁不至於領了差事後毫無頭緒。安緡自己是做了功課的,烏廣郡青鹽雖然品質上乘,但是賣相卻不及幾個後起之秀出的海鹽。且山路運輸不便,夏季將至運往上京的麵聖的,自然是那些近水樓台的鹽場可以先得月的,新建起來的鹽場這幾年占了不少風頭。眼見著工人們赤著腳推著水車,在遠處運水送去煮鹽,安緡心裏已經有了主意。再看看天色,便打算回返了。

見安緡反身想回走,蓼兒問了一句“大老遠來,安主子不多看看?”安緡剛要回答,突然聽見遠處煉鹽房有喊聲。定睛一看,木製的煉鹽房居然有火光,此處便是鹽池,斷然不會走水,必定是有人鬧事。“你跟我過去”安緡對蓼兒說了一句,也不等丫頭拴好馬,就自己先跑向煉鹽房了。

(古代煉鹽主要是海鹽湖鹽,我之前說過烏廣郡是以青海為模版,這裏的鹽池很多描寫借鑒茶卡鹽湖,古代販鹽管控很嚴格,私鹽是被嚴打的,但是官鹽之間爭奪利益也很厲害湖鹽在後期包括今天市場份額遠遠比不了海鹽的,不怪郡王發愁了人口,唐代全國人口在7000——9000萬,各個史學家觀點不一,宋代市場經濟繁盛,人口有增,雖然本文架空,但是按照偏遠地區人口少暫且劃定烏廣人口三十萬,如果有懂曆史的小夥伴有更合理建議,歡迎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