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謝安輔政 張妃弑君(1)(1 / 3)

晉鹹安二年〈372〕七月,十一歲的司馬曜繼皇帝位,是為孝武帝。這讓桓溫大為失望,他滿以為他桓溫不到場,這繼位之事誰也不敢做主。以為文武百官一定會來迎他人朝,司馬昱在臨終前禪位給司馬曜,至少也要請他居攝政事。萬萬沒想到,司馬昱居然把他晾在了一邊。他沒參與意見,朝中照常也立了司馬曜為帝。又氣又惱的桓溫,指使自己的親信,聯合向臨朝問政的崇德太後施加壓力,太後無奈下令,道是:“皇帝年幼,又值國喪,朝政煩冗,請大司馬桓溫居攝政事。”

但是,起草詔書的侍中王坦之反對,他明白如果這道詔書頒布,等於把朝政大權全都交給了桓溫,桓溫再握有兵權,誰還能製約得了。他壓住太後的旨意不發,使得桓溫的企圖難以得逞。

桓溫滿以為此事必成,因為朝中無他攝政,幾乎就不能運轉。可是左等右等,也不見朝中有詔書到來。漸漸傳來消息,他才明白是中書令謝安和侍中王坦之從中作梗,使得他難遂心願。惱羞成怒的桓溫,立刻調集兵馬,備辦糧草,做好了充足準備,於康寧元年二月,領大軍十萬,殺氣騰騰,直奔京都建康而來。

建康城內人心惶惶,流言四起,紛紛傳說是桓溫來找謝安、王坦之算賬,弄好了二人是性命不保,弄不好這二人有可能要被滅了滿門。還都說這一次東晉亡國已是在所難免,桓溫坐江山改朝換代這是鐵定了。麵對這險峻的形勢,一向同桓溫對著幹的王坦之也由不得膽虛起來,獨有謝安不為所懼。他勸王坦之道:“你我生死,大晉存亡,盡皆在此一舉,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別管他桓溫想要如何,我們且當他沒有造反,坦然前去迎接。”

“謝大人言之有理。”王坦之的膽氣也壯了許多,“桓溫也沒說反晉,想要代晉而自立,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天下的百姓是否擁護,他未必敢冒險一試,隻管按常理前去歡迎。”

謝安、王坦之硬著頭皮,出城到南門外桓溫大營相迎。副將出營傳令,要百官到帳內拜見,大司馬要設宴款待。百官奉詔進帳,但隻見闊大的營帳內,金甲武士林立,槍戟耀眼,刀劍出鞘,真的是殺氣騰騰,令人不寒而栗。王坦之頭頂冒汗,周身濕

透,心慌意亂地連上朝用的手板都拿顛倒了。謝安卻是從容不迫地入席,而且不等桓溫發話,他搶先問道:“大司馬設宴,我等不勝榮幸,下官想這當不是鴻門宴。隻是這武士環立、刀劍閃光,便有美酒佳肴,我等又如何吃得下。大司馬如無加害百官之心,即請將武士撤出帳外。”

桓溫沒想到謝安如此從容毫無懼色,而且直接點中他的要害,弄得他有些尷尬,急忙傳令讓武士們退出,並吩咐上酒傳菜。酒席宴中,謝安談笑風生,與桓溫周旋了幾個時辰,一直都是鎮定自然,使得百官認為不可解的一場危機,就這樣平和地化解了。

桓溫起兵到了建康,對於是否反叛始終猶豫不決。加上調集兵馬時操勞過度,又值天氣乍熱複寒,在大營安歇的桓溫,不覺就身患寒熱之病。在營中治療了半月之久,也不見大好,他便下令拔營回轉姑熟,因為那裏是他的大本營。

回到姑熟,桓溫感到身體並不見好,他預感到去日無多,不彳禁為未能坐上皇帝寶座而悔恨不已。本來有多次機會,他可以代I晉而立,可都因為自己猶豫而錯過天賜良機。看起來今生今世是難圓皇帝夢了,可是還有一條可以做到,就是讓朝廷給自己加九’彳錫,這也算是對自己人生一場、在大晉權勢熏天一回的一種安慰。

他把這意圖告知親信秘書郎袁宏,這位秘書郎就負責起草詔書,他很快寫完,交與謝安審批。隻要謝安通過,就可以由太後用璽,發送到姑熟。可是,謝安似乎特別認真,十幾天過去尚未批準。

袁宏忍不住去見謝安:“大人,卑職所擬關於大司馬加九錫的詔書文本,您可曾批閱?”

“啊,本官業已看過,隻是竟日裏公務繁雜,忙昏了頭,就沒來得及告知,這就交給你。”

“謝大人,卑職寫得還可以吧。”袁宏說這話時相當自負,因為這對於他這個進士出身的秘書郎實在是小菜一碟。

“總的還可以,袁大人的文筆本官早有領教。”謝安話鋒輕輕一轉,“隻是還要再做修改,有些用詞不足以表現出大司馬的豐功偉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