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桓玄建楚 劉裕複普(1)(1 / 3)

東晉太元二十一年〈369〉,時年十五歲的皇太子司馬德宗繼位,是為晉安帝。這位皇帝是對他的先祖司馬懿的絕妙諷刺,當年的司馬懿,同諸葛亮鬥智,是何等的謀略高手。可他這個後代司馬德宗,竟然連話都說不好,甚至寒暑冷熱都不知,地地道道是個白癡。

朝政大權還都操控在司馬道子手中,王國寶仍舊是他的親信,已被委任為中書令。孝武帝在位時,已著手限製司馬道子的權力,委派內兄王恭鎮守京口,同時派遣聲名顯赫的殷仲堪出鎮江陵。以這兩鎮,牽製司馬道子的軍事大權。安帝登基,王國寶即建議司馬道子削減這兩鎮的兵權。

俗話說沒有不透風的牆,消息很快為王恭所知,他當即聯絡同為打擊對象的殷仲堪,提議起兵討伐王國寶。殷仲堪也得到了這一信息,基於共同的利益,他立刻表示讚同。

東晉隆安元年〈379〉,王恭上表曆數王國寶的罪行,舉兵五萬,兵鋒直指建康。但是,應允同時起兵的殷仲堪,卻多了個心眼,他沒有及時出兵,而是在做觀望。他擔心王恭萬一兵敗,自己預留了回旋餘地。

司馬道子是個昏庸懦弱之人,王恭的兵馬還距建康很遠,他便已心驚膽戰。為了保住自己在朝中的權位,他派使者與王恭溝通,詢問王恭退兵要什麼條件。王恭回答說,要王國寶的人頭方肯罷兵。使者回報後,司馬道子便將王國寶招來議事,當場把王國寶斬首,用木匣盛上首級,交與王恭驗看。一見真是其人首級,王恭也就撤兵返回京口。獲悉王國寶伏誅,殷仲堪才派先鋒楊全期,領兵抵達巴陵。此時王恭的書信到達,殷仲堪也就收兵回轉江陵。

司馬道子年事已高,對於征戰殺伐,實在是窮於應付。為圖安享晚年,他把所有權力都傳給了兒子司馬元顯。其子倒是聰明伶俐,但年僅十六歲的司馬元顯,為人喜歡攬權生事。他認定王恭、殷仲堪終必為患,勸說父親應防患於未然。司馬道子覺得有理,便安排其兄司馬尚之、其弟司馬休之為驃騎將軍,又派親信王愉鎮守江州,作為對兩鎮的牽製。為了加大王愉的實力,司馬道子又下令從豫州刺史庾楷所轄地盤中割去四個郡,交給王愉管轄。庾揩不敢不從,但他知會王恭,這是司馬道子父子削減方鎮軍力的前奏。王恭認為有理,即再次聯絡殷仲堪,並聯合雄鎮荊楚的桓玄,會同心懷不滿的庾楷同時起兵,打出反司馬道子的旗號,五鎮聯兵,向建康進軍。

司馬道子不知所措,索性把軍權悉數委與兒子司馬元顯,每天隻是把盞酗酒,常常是醉得不省人事。

王恭人馬的主力是劉牢之的北府兵,他們在淝水之戰中曾建樹功勳,劉牢之為此很是自負。但王恭對他從來沒有尊重,隻是像對待平常將佐一樣呼來喚去,更不用說同他商議軍情。對於王恭兩次起兵,劉牢之都曾出麵反對,但俱被王恭訓斥,對此劉牢之心存不滿。司馬元顯麾下收留一名降卒,曾是劉牢之帳下親兵,就向司馬元顯透露了這一內情。司馬元顯感到有機可乘,即派叔父司馬休之在降卒帶領下,暗中見到劉牢之,當麵許諾,如果劉牢之陣前反戈,助司馬元顯擊敗王恭,那麼王恭的職位、軍隊就全交給他。

對於朝廷派人進人劉牢之軍營,這一消息或真或假也傳到了王恭耳中。他似信非信,但劉牢之是員能征慣戰之將,自己的人馬如果沒有劉牢之支撐,戰鬥力就大為降低。所以他思前想後,還是派人把劉牢之請來,便吩咐長史張德順:“你到前鋒大營跑一趟,就說本帥有請劉將軍赴宴。”

張德順點點頭:“好計,設這個鴻門宴,結果了劉牢之的狗命。不然,他終究是個禍患。”

“請他吃飯,本帥何曾說過要設鴻門宴。”王恭很是不悅,“快去快回,本帥與劉將軍還有大事要辦。”

“這卻怪了,大帥不想殺他,還請他做甚?”張德順自然要去,他乘馬到了先鋒營帳,給劉牢之見過禮,“劉將軍,大帥請你到中軍大帳,要設宴款待。”

“這,不是年不是節,上級請下級吃飯,是何由頭?”

“大帥沒說,隻是讓在下相請。”

先鋒營的副將劉裕忍不住一旁插話:“大將軍,常言道宴無好宴,會無好會,平白無故,設的什麼宴。”

劉牢之稍做沉吟:“大帥相請,便是軍令,作為下級,自然要聽從。先生回稟大帥,末將即刻前往。”

“在下先行告辭。”張德順離營而去。

劉裕勸阻道:“大將軍,還是不要前往,要提防朝廷來人走漏風聲,到了中軍大帳,一切就由不得你了。”

“我自有道理。”劉牢之決意出營,乘馬直奔中軍帳,麵見王恭,上前見禮:“末將參見大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