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的人物當中,許多讀者最喜歡的是伏脫冷。他有著傳奇的人生經曆。首先他是一個有著淵博知識的智者。他是盧梭的門徒,反抗社會契約論的騙局;有著樂觀的處世態度,時不時地會哼著那個時代著名的戲劇名曲。他懂得那個時代的社會規則,也懂得利用,在給拉斯蒂涅的講話中我們看到了他對這個社會的認知與利用。對於那些喪失社會良心的人,他是冷血可恨的,因為他比他們更狠毒;對與弱者,他給予他們的並非同情,但是也並非醜惡,始終堅持這一分特屬於他的凜然,在對待維多莉父女的態度上麵我們可以看到這一點。再者,他是一個社會的“敗類”,潛逃的苦役犯,諢名鬼上當,被判過二十年的苦役,逃過監獄,是苦役犯們的心腹,是銀行老板,有著上萬個可為之賣命的嘍囉。
高老頭,一個父愛的代表,他來這世間的唯一目的好像就是對女性示愛。那幾個女性是有限的,他愛妻子,可是妻子早早地離開了這個世界,於是他把自己的全部的愛給了兩個女兒但斐納和阿娜斯大齊。她們是他的上帝、情婦。為了她們嫁入豪門望族,參加社會上的主流社交,以及保障她們得到情人的愛,他傾其所有。在伏蓋太太的旅館裏,他由一個中產階級變成一個貧民,住的房間由原來的一千二百法郎到現在的四百法郎,穿的衣服由原來的金線白襯衣到現在的看不出顏色的破爛衣服。無原則的父愛是導致他最後死亡的根本原因。每個人臨終前都會回顧自己的一生,為自己作個總結,高老頭在臨終之前,一邊詛咒著兩個拋棄他的女兒,一邊又施展他的父愛,向上帝為自己的女兒開罪,可以說到死都執迷不悟。我們為他的死感到既悲傷又充滿恨意。如同對待孔乙己的感情一樣,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拉斯蒂涅,一個初出茅廬的大學生,內心尚堅持自己的那份善良正義。剛剛從鄉村踏入巴黎這個充滿金銀氣的城市,以自己的價值標準衡量著社會的一切,他的夢想是通過努力學習,獲得文憑,進入巴黎的主流社會。然而冷酷、黑暗的現實卻打碎了他的夢,他不得不利用女人作為自己向上爬的階梯。然而此時他還有點稚嫩,需要別人的引導。在他的“成長過程”中鮑賽昂夫人和伏脫冷充當了他的人生導師。
他的第一位“導師”鮑賽昂夫人對他說了這麼一番話:“您越是沒有心肝,就越高升得快。您得毫不留情地打擊人家,讓人家怕您。隻能把男男女女當做驛站,把他們騎得筋疲力盡,到了站上丟下來,這樣您就能到達欲望的最高峰。”文弱的書生懂得了人生原來是這樣的,人隻有極端自私才能成功。有著豐富社會經驗的伏脫冷,看出了拉斯蒂涅欲火中燒急於出人頭地,於是就充當了他的第二個導師。他向拉斯蒂涅道出了他對人生的看法:“您知道巴黎人怎樣打出道路來的,不是靠後台,就是靠腐敗……清白誠實是無用處的……要弄大錢,就得大刀闊斧地幹,要不就完事大吉。”伏脫冷的話像一把利劍把拉斯蒂涅的心刺得痛苦至極。那脆弱的還有一絲善良氣息的心仿佛在懸崖邊掙紮著,抓住所有能夠抓住的救命稻草,努力使自己不滑下去。然而接下來,鮑賽昂夫人失去情人,黯然神傷,離開巴黎,“鬼上當”伏脫冷被“默默無聞”的米旭諾出賣,被捕入獄,高老頭孤零零地病死,竟然靠個陌生人送終,鮮活的人生課程,使他把最後一絲青春的氣息也給丟棄了。他卷入了那個社會,麵對著這個熱鬧的蜂房,他氣概非凡地說了一句“現在咱們倆來拚一拚吧”,然後為了向這個社會挑戰,他到紐沁根太太家吃飯去了。滑稽的結尾,暗含著作者對這個社會的諷刺。
在巴爾紮克筆下,一個個性鮮明的人物上演著一個個屬於他們的時代的故事,向後人述說著屬於那個社會的一切。至此,巴爾紮克為什麼會把這部小說命名為《高老頭》的答案出現了。在《人間喜劇》這部十八世紀的法國百科全書中,《高老頭》結束了,高老頭死了,但是伏脫冷、拉斯蒂涅的故事還在繼續,他們還在奮鬥著,在向這個社會索取著自以為是他們的東西。也許為了紀念高老頭這個角色,巴爾紮克才把這個故事命名為《高老頭》吧。
第二個問題是,十八世紀的法國上流社會的主要生活內容是什麼?尤其是貴婦的生活。
在一係列描寫十八世紀的法國小說中,如《高老頭》《紅與黑》《歐也妮·葛朗台》,通過作者的描述我們對那個時代上流社會的生活也有了些大致的了解:貴族爵士們帶著自己的情婦整天穿梭於花天酒地之中,貴夫人們整天穿梭於舞會、劇院之中。
在那個時代,金錢至上的時代,女人陪嫁的多少就決定了這個女人嫁給的男人身份的高低程度,還有這個女人結婚後的自由程度。他們的結合沒有愛情可言,完全建立在金錢上麵,結婚後,雖然有著夫妻之名,但是男人在尋找著自己的情婦,女人在尋找著自己的情夫。多麼荒謬的夫妻,多麼荒謬的社會。或許作者為了引發讀者的興趣與共鳴,過分用了一下小說家的特權,可是不管怎麼說,我們也感覺到了那個時代的生活的糜爛與腐敗。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