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第二槍 絕望中永生(12)(1 / 3)

老兵祖籍甘肅,因為戰亂和天災,十多歲便成了孤兒,追隨路過的解放軍,當了一名勤務兵。20世紀50年代末,他從部隊受傷後複轉,在回家的途中路過美麗的藍河子,於是選擇了在這裏定居。

老兵一輩子未成家,因為村裏有個習俗,不和外人通婚。他用在部隊裏學來的那點文化知識教授村裏的孩子們,幾十年來從未間斷。三年前,年過七旬的老人與世長辭,孩子們從此失去了學習文化的機會。

當地政府也曾經作過努力,試圖讓孩子們到十幾裏之外的鎮裏上學。最後終因路途遙遠,多數村民放棄了孩子求學的機會。陪同雷鈞一起到藍河子的是旗教委的一個年輕幹部,關於這裏的一切都是從他口中得知的。一路上雷鈞麵色凝重,壓抑得喘不過氣來。

好在,年輕的幹部向他透露了一個好消息,地區政府和教育部門已經將藍河子這樣情況的村莊納入了整體規劃。打算在未來兩年裏,興建二十所中小學或者辦學點,並號召本地高校的大學生們充當誌願者,走村入戶,為不能上學的孩子們傳授知識。

在藍河子,雷鈞走訪了所有三十多戶人家。熱情而質樸的牧民們,眼神中流露出太多的無奈。村裏隻有三戶牧民的孩子還堅持在鎮裏上學,但更多擁有幾個孩子的家庭,因為負擔不起學費和擔心孩子的安全,選擇了休學。很多孩子,甚至連學校都沒有去過。這讓雷鈞震驚之餘心痛不已,特別是看到孩子們天真無邪的笑臉,更是讓他無法釋懷。

臨行前,會漢語的村長告訴雷鈞,村裏來了兩男一女三個內蒙古師範大學的誌願者。他們就住在村西老兵留下的那座石頭房裏。雷鈞決定去拜訪他們,沒想到大門緊閉。透過門縫,可以看到空曠的客廳裏擺著幾張桌椅,還有一個懸掛在牆上的小小黑板,那上麵一行娟秀的粉筆字清晰入目:“我愛你中國,親愛的母親”。

出乎雷鈞的意料,這次他伏案整整兩天兩夜完成的調研報告,在胡忠慶那裏以最快的速度上報給了師黨委。胡忠慶沒有召開黨委會研究,甚至連一個字都沒有修改,隻在報告的最後加上了一句“懇請師黨委予以重視為盼”。

事實上,雷鈞陳述的事實,胡忠慶早已了然於胸。而他充滿悲憫情懷的表述方式,也感動了這個四十多歲的男人。

師黨委迅速作出了響應,第三天就派出了以政治部主任為首的考察小組。最讓人始料未及的是D師幹休所的老幹部們,他們不僅捐出了五萬多元現金和部分圖書,還通過D師和集團軍聯名上書給自治區政府。

這件事情,胡忠慶可謂不遺餘力,遊說老幹部捐款的正是他的同學,D師幹部科的科長。幾天後,就在師政治部主任率領考察小組在雷鈞的引領下走村串戶的時候,雷鈞的那份調研報告,直接輪轉到了軍區副司令雷嘯天的手中。

此時的雷嘯天,正躺在軍區直屬醫院的特護病房裏。一切跡象表明,雷嘯天這次遇上了一個重大的麻煩。他的肝硬化已經到了中晚期並且伴有腹水,最可怕的是已經有了癌變跡象。

院長是聞名全軍的肝病專家,看到這樣的結果也不住地搖頭歎息。兩年前,他就向雷嘯天發出過警告。可這位鐵骨錚錚的將軍不以為然,反倒怨他小題大做。

雷鈞對父親的處境並不知情,而在入院這件事上,劉雅琪和雷嘯天驚人的默契,兩人都絕口不談讓兒子回來。除了軍區和各集團軍少數領導以及雷嘯天身邊的人,誰都不知道雷副司令員病休。因為他在住院前,就和軍區領導達成條件,一是對外保密,二是要正常履行除出行和會議之外的日常公務,否則堅決不住院。

雷鈞的報告是徐清宇抄送給雷嘯天的。他篤定地認為,副司令拿到這個東西後,一定會有所感觸,或許會對其子的看法有一個質的改變。如他所料,躺在病床上的雷嘯天,將這個近兩萬字的報告來來回回看了數遍。整個下午,將軍都沉默不語。兒子燦爛的笑容和憂鬱的眼神在他的腦中交替呈現,忽而看到他伏案燈前奮筆疾書,忽而看到他在烈日下揮汗如雨,忽而看到他在冰天雪地中緩慢前行……

“雅琪。”雷嘯天一臉凝重地對來探訪的夫人說道,“我想跟你商量件事兒。”

雷夫人有點吃驚地放下手中盛滿雞湯的瓦罐,看著明顯消瘦的丈夫。

雷嘯天從床上拿起那份報告遞給夫人:“你先看下這個!”

雷夫人接過報告,掃了一眼標題,心裏咯噔了一下,說道:“這是小鈞寫的?”

雷嘯天微微地點點頭。

半個小時後,雷夫人拭了拭眼角,柔聲說道:“說吧!我知道你和我一樣,被雷鈞同誌感動了。”

“這份報告,讓我重新認識了他!”雷嘯天沉默良久後,說道。

“是嗎?太難得了!”雷夫人麵露喜色道,“那你跟我分享一下你的感受吧?”

雷嘯天長歎一聲:“我對孩子是不是太不講情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