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陰謀與愛情(3 / 3)

……

(廖輔叔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版)

妙語擷萃

強迫經常使熱戀的人更加鐵心,而從來不能叫他們回心轉意。

萬物都需要陽光,假如卑微的蚊蟲在那裏曬太陽,難道驕傲威嚴的太陽能因此而懲罰它嗎?

延伸閱讀

鏈接一《陰謀與愛情》的問世

1782年,席勒寄住在一家小旅店裏,隻用7個星期就寫出了一篇長篇劇本,可以說是一氣嗬成。劇本內容取材於當時的社會現實,反映德國貴族與平民之間的矛盾,表達了對自由與愛情的向往。但劇本寫完後,劇名卻遲遲沒有著落。後來,當時大名鼎鼎的演員伊夫勒為該劇想出了一個妥帖的名字,陰謀與愛情。伊夫勒還為該劇的順利上演付出了許多心血。《陰謀與愛情》一劇獲得巨大成功,伊夫勒功不可沒。

鏈接二德國文壇上的雙子星

席勒比歌德晚生10年,卻比歌德早逝27年!他和歌德被譽為德國文壇上的雙子星,這位生前總跟貧窮與疾病相糾纏的苦命天才,死後卻像彗星一般耀眼!他不僅是德國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美學家和曆史學家。

席勒逝世之後,歌德痛苦萬分:“我失去了席勒,也失去了我生命的一半。”歌德死後,根據他的遺言,被安葬在席勒的遺體旁。兩人整整十年的親密合作,譜寫了德國文學史上最輝煌的“華彩樂章”,給世界文壇留下了一段動人的美談。

鏈接三席勒故居

席勒故居在歌德故居北邊,步行隻需五六分鍾。在1802年,弗裏德裏希·席勒買下這幢三層小樓,和他的妻子夏洛特以及4個孩子在這裏一直生活到1805年他去世。在1826年他的妻子也去世後,這幢房子被出售,20年之後,1847年魏瑪市政府買下這幢房子,並且開放席勒書房,之後又開放了閣樓的全部房間,來讓人們紀念席勒,故居的其餘部分被作為德國席勒文化交流的場所,也作為歌德文化交流場所。

在1984年到1988年通過考古研究和複原工程,故居被全部恢複了原貌。內部被複製成席勒時期的樣式,部分的裝飾品也用了原始的物件。席勒的書房,工作室和席勒用過的家具都在第三層的閣樓上。靠窗的書桌上放著他用過的羽毛蘸水筆、墨水瓶、鎮紙、紙剪、燭台和鼻煙壺。他在這裏寫下了《墨西拿的新娘》和《威廉·退爾》。

1805年,當席勒感到自己病況惡化時,為了繼續工作,叫人把病榻搬進工作室,後來他在工作室裏與世長辭。二樓是他的妻子夏洛特以及4個孩子的臥室。第一層是廚房,仆人房,還有用來展示這座房子以及席勒在魏瑪社會地位曆史的展室。

鏈接四《歡樂頌》與貝多芬

1793年1月,德國詩人席勒的朋友、波恩大學法學教授菲舍尼希寫信給席勒夫人夏洛蒂說:“有一位青年……抱著偉大而崇高的誌向,要把席勒的《歡樂頌》一節一節地譜成音樂。”這個青年就是貝多芬,當時他住在波恩,隻有23歲。

貝多芬在1798年和1812年,都曾為《歡樂頌》的音樂起過稿。1812年寫的《歡樂頌》主題,後來用於1814年10月完成的《C大調命名日節慶序曲》。貝多芬在1795年前後用畢爾格的詩作曲的歌曲《互愛》和《合唱交響曲》末樂章中《歡樂頌》的主題,在音調上有密切的聯係,可以說是《歡樂頌》主題的前身。後來貝多芬在1808年的《c小調鋼琴合唱幻想曲》中又借用這個曲調作為主題,唱的是庫夫納歌頌音樂的魅力的詩。

由此可見,貝多芬為《歡樂頌》譜曲的意圖,從1793年開始,前後琢磨了30年,才最後在《合唱交響曲》中完成的。

《歡樂頌》是《合唱交響曲》第四樂章的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裏,原來有段宣敘調的唱詞,開始是說:“不,這會使我們想起過去的痛苦。今天是勝利的日子,應該用歌舞來慶祝。”接下去,樂隊先後三次分別演奏第一、第二和第三樂章的音樂主題或主題動機。貝多芬不甚滿意。當木管樂器演奏《歡樂頌》主題動機時,他聽了之後,立即說:“啊,這才是我所需要的!”但是,它演奏的還隻是《歡樂頌》的雛形,還沒有成熟。後來貝多芬把用人聲演唱的宣敘調刪掉,改成用低音弦樂器來提問,效果也很好。而且由於前麵沒有出現人聲,當第二部分人聲時,更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經過樂隊“醞釀”之後,出現男中音獨唱:

“哦,朋友!何必總是這一套老調,不如讓我們歌唱一些更動聽、更快樂的吧。”於是,他首先唱出了《歡樂頌》的第一段歌詞,然後合唱加以重複。一些歌集上作為歌曲刊登的,僅僅是合唱的前一部分。在這之後,還有十幾個變奏。有的是進行曲風格,有的是賦格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