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文昌(1915—1981年),原名穀成栓,河南省林縣石板岩鄉郭家莊人。小時候穀文昌曾逃荒求乞,稍長當長工,學打石。1943年3月穀文昌加入中國共產黨,他任過區長和區委書記;1949年1月隨軍南下。1950年5月12日東山解放,穀文昌任中共東山縣第一區工委書記,後曆任中共東山縣工委組織部長、縣長、縣委書記及福建省林業廳副廳長、龍溪地區革委會副主任、龍溪行政公署副專員。

1950年,穀文昌隨解放軍南下至福建省東山島,他生前曾任東山縣縣長、縣委書記。

東山島東南部原有3.5萬多畝荒沙灘,狂風起時飛沙侵襲村莊,吞噬田園。穀文昌到東山了解到這一情況後,下定決心要率領群眾戰勝風沙,根治旱澇,並發出誓言:不治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他帶領幹部群眾在百裏海灘上擺開戰場,多次組織群眾築堤攔沙、挑土壓沙、植草固沙、種樹防沙,在全縣掀起轟轟烈烈又紮紮實實的全民造林運動。至1964年,全縣造林8.2萬畝,400多座小山丘和3萬多畝荒沙灘基本完成綠化,194公裏的海岸線築起了“綠色長城”。

穀文昌還發動群眾挖塘打井、修築水庫、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緩解旱情。

他堅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經常開展訪貧問苦活動並參加生產勞動。基層幹部來彙報工作,什麼時候他都不煩;普通群眾來反映問題,三更半夜他也不嫌。他常年深入農村,挽起袖筒植樹,卷起褲腿犁田,拿起鋼釺打石頭。他帶領群眾大力發展生產,實現糧食畝產過千斤,群眾稱他為“穀滿倉”。

穀文昌病逝後,當地群眾把他的骨灰埋在東山島上,每逢敬宗祭祖時節,都有老百姓祭奠這位為東山人民造福的共產黨人。

穀文昌心裏裝著人民,從不計較個人得失。1958年一度被調為二把手,他毫無怨言,一如既往地工作。

1970年7月,穀文昌被任命為隆陂水庫總指揮,他和民工一起,吃住在工地。經過一年奮戰,水庫建成了,禾口人民結束了缺水缺電的時代。30多年來,水庫在防洪、抗旱、發電、改變生態環境、群眾飲水等方麵發揮了重大效益,至今人們仍對他念念不忘。

穀文昌總是滿腔熱忱地對待群眾,為群眾排憂解難。人們數不清穀文昌究竟親自接待了多少群眾,幫助了多少有困難的人。但許多鮮活的事例:資助貧困學生,為烈軍屬、五保戶送溫暖,為來訪群眾買車票,為民工買紅糖熬薑湯,關心水利技術員的婚事……至今仍被人們傳為美談。

1972年,穀文昌在龍溪地區任林業局長。他回到東山,走進造林模範蔡海福的家。從50年代到60年代,蔡海福親手種下的樹不計其數。為護林,他不管刮風下雨或天寒地凍,整夜打著手電筒在樹林裏巡邏。因為護林還得罪了一些人,貧病交加時,家人想為他準備一口棺材,卻沒有木板。穀文昌看到多病的蔡海福,心情沉重,帶他到龍溪醫院治病。1978年蔡海福去世,穀文昌特地關照民政部門為他批了木板,讓這位種了一輩子樹的老模範在壽板中安眠。

穀文昌嚴於律己,始終保持了共產黨人的高尚情操。1962年東山縣的高考落榜生絕大多數安排了工作。穀文昌的大女兒哲惠也未考上大學,卻僅安排為臨時工。穀文昌開導女兒說:“總不能自己安排自己吧!年輕人應該多鍛煉鍛煉。”

1964年,當穀文昌調離東山時,有關部門提出給哲惠轉成正式職工,一起調到福州。穀文昌說:“省裏調的是我,沒有調女兒,給她轉什麼正?”就這樣把一個孩子留在東山,直到1979年才轉為正式工。小女兒哲英,1974年高中剛畢業,穀文昌就讓她到農村插隊鍛煉。穀文昌的二女兒結婚,想讓他批點木材做家具,他嚴詞拒絕:“我管林業,如果我做一張桌子,下麵就會做幾十張、幾百張,我犯小錯誤,下麵就會犯大錯誤。當領導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淨,把自己的腰杆挺直!”

穀文昌大半輩子與林業打交道,從不沾公家一寸木材。從福州回到漳州,妻子提出是不是去買點家具?穀文昌買了竹凳、藤椅、石飯桌。“為什麼不買點木製的?”妻子問他。穀文昌說:“林業局長家一下子添了木製家具,外人會產生誤會,我們也不能寫個聲明貼出去:這是買的。”他經常教育家屬子女:“要看看老百姓穿的是什麼,吃的是什麼,不能一飽忘百饑啊!”

1980年,他的兒媳楊小雲從師範畢業了,想讓公公出麵安排個工作單位。穀文昌說:“還是聽從組織分配吧!”後來小雲被分配在市區一所小學校,又想讓他幫助調一調。他說:“不論單位大小,隻要努力,在哪裏都可以作出成績。”就這樣,小雲在那裏一幹就是13年。

“不製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如今,這個製服了風沙的人,他的骨灰就安葬在赤山林場,這是他在東山最早開辟的造林基地。

如今,“先拜穀公,後拜祖宗”成了東山老百姓的一個習俗。每年清明節,東山百姓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穀文昌墓前祭掃。他們說,穀文昌心中有人民,今天東山人民心中就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