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化學ABC(1)(1 / 3)

分子是什麼,原子是什麼,離子是什麼?

花兒和美酒會散發出香氣;蔗糖放入水中,會變得無影無蹤;濕漉漉的衣服經過晾曬,水就不翼而飛了……生活中發生的這些現象說明:像酒精、水、蔗糖等物質都是由人們肉眼看不到的、不斷運動著的小微粒——分子構成的。分子是指物質中能獨立存在而保持其組成和一切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

雖然人們用肉眼看不到分子,但科學家能用科學儀器拍攝出分子的照片,這就有力地證明了分子存在的真實性。一滴水裏大約含有1.67×1021個水分子。若量取18毫升水(4℃時),其中竟含有6.02×1023個水分子,數量大得驚人。分子雖是很小的微粒,但有質量。如1個水分子的質量約是3×10-26千克。

100毫升水和100毫升酒精混合後,總體小於200毫升;將蔗糖放進水中後蔗糖就會消失,濕衣服能被晾幹。這些事實說明,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斷地運動,並且分子之間有一定的間隔。

實驗證明,水通電後能產生氫氣和氧氣。這一變化說明,水分子在直流電作用下,可分解成氫原子和氧原子;每一個水分子可以分解成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每兩個氫原子結合成一個氫分子;每兩個氧原子可以結合成一個氧分子。

水分子、氫分子、氧分子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分子,它們分別保持水、氫氣、氧氣各自的化學性質。這又說明同種物質的分子化學性質相同,不同物質的分子化學性質不同。

分子在化學反應中可以分解成原子。有的分子由1個原子組成,如氬、氙;有的分子由多個原子組成,如氧、硫。多數分子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組成的,如水、二氧化碳。任何純淨物都有固定的化學組成,也就是說元素的種類及元素的質量比是一定的,因此化學上常用元素符號來表示物質的組成。用元素符號來表示物質組成的式子叫做化學式。如O2、H2O、CO2分別表示氧氣、水、二氧化碳的組成。化學式中各原子的原子量總和叫做式量,如H2O的式量=1×2+16=18。

“原子”這一術語是希臘文“不可分割的”意思。早在公元前5世紀,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就已經提出原子的概念,認為一切物質都是由不可分割的小微粒——原子構成,但缺乏科學實驗的驗證。經過十幾個世紀的探索,17世紀~18世紀,科學家通過實驗,證實了原子的真實存在。19世紀初英國化學家道爾頓在進一步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具有近代意義的原子學說。這種原子學說的提出開創了化學的新時代,它解釋了很多物理、化學現象。

在化學反應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但原子卻不能再分。在化學反應中分子發生了變化,產生了新的分子,而原子依舊是原來的原子。因此,化學上把原子定義為: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

原子是肉眼看不見的微粒,假如把1億個原子排成一行,也隻不過才有1厘米長。原子雖小,但有質量。例如,1個氧原子質量約為2.656×10-26千克,1個氫原子質量約為1.674×10-27千克。原子和分子一樣,處於不斷運動之中,同種原子的性質相同,不同種原子的性質不同。

原子在化學變化中不能再分,這已被大量實驗所證實,但是,並不是說在任何情況下原子永遠是“不可分割的”最小微粒。放射現象的發現證實了這一看法,並揭開了原子內部結構的秘密。大量實驗證明,原子是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圍繞原子核不斷運動、帶負電的核外電子組成。原子質量的99.95%以上都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相互吸引,組成電中性的原子。放射性物質在放射過程,原子核發生了變化,變成了另一種元素的原子。由此人們認識到原子並不是不可分割的最小微粒,它的內部還存在著一個複雜的天地。

1932年英國物理學家查德威克發現了中子,以後科學家們確認原子核主要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後來進一步的實驗揭示,原子核內除質子、中子外,還有多種基本粒子。

氧氣、水、二氧化碳等物質分別由電中性的氧分子、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構成。鐵、汞、鈉等金屬分別由電中性的鐵原子、汞原子、鈉原子直接構成。構成物質的小微粒除了電中性的分子、原子之外,還有一種帶電的小微粒叫做離子。像我們所熟悉的食鹽——氯化鈉就是由帶正電的陽離子Na+和帶負電的陰離子C1-構成的。化學上,把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叫做離子。

原子失電子而帶正電荷,形成陽離子,陽離子所帶的正電荷數等於該原子失去的電子數,即該元素的正化合價;原子得電子帶負電荷,形成陰離子,陰離子所帶的負電荷數等於該原子得到的電子數,即負化合價。離子的表示方法是用離子符號,即將離子所帶的電荷數分別寫在元素符號的右上角。例如:鈉離子Na+、銨離子NH4+是陽離子,氯離子C1-、氫氧離子OH-是陰離子。

Na+表示帶1個單位正電荷的鈉離子,OH-表示帶1個單位負電荷的氫氧根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