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犛牛的主要食物是針茅、苔草、莎草、蒿草等。它們總是在夜間進食,而在白天則躺臥休息。
極地哺乳動物
極地苔原地區絕大部分時間都處在嚴寒的冬季,有永久的凍土層,生長著許多苔蘚、地衣和矮小灌木,隻有耐寒的哺乳動物才能在這裏生活。它們一般生殖力較強,如旅鼠每隔20天便可繁殖一代。極地苔原地帶終年都覆蓋著冰雪,為了適應惡劣的環境,以偽裝自己,動物必須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更換皮毛顏色。如北極狐、雪兔和北極狼,冬天毛色便會變白,藏在雪地裏,很難被捕食者或獵物發現。夏天來臨,大量冰雪都融化了,它們的毛色變成棕色或灰色,與大地合為一體。生活在極地苔原地區的動物都長著一身厚厚的皮毛和脂肪,這是它們的“保暖裝置”。有的動物還會在雪中挖洞來生育幼崽,如北極熊、北極狐。還有的動物可以在洞中進行冬眠,如旅鼠。每年冬天,馴鹿都會在極地草原上大會師,共同抵抗饑餓、寒冷和保護幼鹿,並抵禦灰熊和野狼的攻擊。到了夏天,為了躲避蚊蠅的襲擊,它們會向更加寒冷的高山上遷徙。旅鼠的繁殖能力很強,一對旅鼠每年可以繁衍出近100萬隻後代。當它們數量過多時,皮膚便會由灰黑變成鮮豔的橘紅,這樣的特征易吸引天敵捕殺。每到這時,它們便會不停地奔向大海,縱身跳入波濤洶湧的大海之中。
北極熊生活在地球的最北邊,平均體重可達400千克,長2~3米,是北極沿海浮冰與海岸上最大、最凶猛的食肉動物。除了人類以外,北極熊幾乎沒有對手,它們常常跨地區出海,去遠方捕獵海豹。北極熊長了一身雪白的長毛,一直垂到腳底下,看上去非常高貴。腳下的毛具有良好的防滑功能,這使它們在冰上能夠穿行自如。這件袍子不僅保暖,還能防止極地大量的紫外線傷害身體。北極熊的體型非常巨大,對付100千克重的海豹,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把它們從冰洞中拖出來,肥大的熊掌一下就能把海豹的腦袋拍碎。北極熊可以一口氣在北極冰冷的海麵上遊出40千米。它們的兩個大前爪非常適合劃水,而且它們的脖子很長,便於在遊泳時將頭露出水麵進行呼吸。北極熊真可謂是一個遊泳的能手。北極熊有一個“育嬰室”。那就是雪洞。熊媽媽為了不讓冰雪沾上小熊的皮膚,便將它們放在自己的大爪子上,用頸部絨毛蓋著,不停地向寶寶吹熱氣,就像一台空調一樣。北極熊的玩性很大,即使是打架,也像是在跳“交誼舞”。它們麵對麵地站立著,前肢互相扭在一起,邊跳邊旋轉,還不時地在對方的脖子上輕咬一口,非常可笑。
北極狐生活在北極地區,那裏氣候寒冷,終年被冰雪覆蓋著。它們主要以旅鼠和田鼠為食,饑餓時也吃些植物果實、漿果等,甚至連動物的屍體也吃。當食物充足時,北極狐會把餘下的食物儲藏起來,用石頭壓著、塞在石縫中或者埋在地下,食物擺放得十分整齊,就像貨架一樣。冬天捕不到食物時,才慢慢享用。
北極狐的巢大都築於丘陵的土坡上,雖然體積比較小,但入口卻不少。在暴風雪降臨的天氣裏,它們留在溫暖的家裏終日不出門。北極狐很戀家,年年都要維修和擴建自己的“住宅”,以便於長期居住。北極狐也實行“計劃生育”,它們能根據食物的多少決定生幾個孩子。食物少時,雌北極狐一次隻生大約4隻幼狐;食物較多時,可以生8~15隻;若食物十分豐富,每次可生數十隻。
麝牛的體型較大,身高約1.5米,體重可達400千克,身體重量集中在長有肉峰的前半身,屬於食草動物。麝牛主要棲居在北美洲靠近極地的冰原地帶,主要吃苔蘚、地衣和植物根、莖及樹皮等。
麝牛的長毛下麵還長著一層厚厚的小絨毛,使它們具備了良好的耐寒能力,能忍受北極-70℃的低溫。
麝牛又叫麝香牛,它的樣子很像犛牛,母獸還長著跟母牛一樣的四個乳頭。但麝牛的尾巴很短小,頭上的角像羊一樣長在頭頂上,牙齒也與羊的差不多。它們是牛和羊的過渡物種。
夏天,它們常吃一些矮小柳樹的葉子;冬季結成由幾百隻麝牛組成的大軍,母子麝牛位於隊伍中間,雄麝牛輪流在四周警戒和保衛。麝牛群中總會有一隻經驗豐富的老麝牛領導群牛。
麝牛喜歡在進食後平躺在地上細嚼慢咽,一會兒就打起瞌睡來。睡醒了再繼續進食,它們就這樣在吃食物和睡覺的循環中生活。麝牛這樣做可大大減少能量消耗。
沙漠哺乳動物
沙漠的氣候幹燥炎熱,布滿了大片的流沙和戈壁,地麵上很難找到水源,植物也很稀少,環境十分惡劣。生活在這裏的駱駝、野驢等動物不僅耐渴、耐饑,還必須具有遠距離尋找水源的能力;而鵝喉羚、羚羊和蘆鼠則擅長奔跑;沙鼠與跳鼠的毛色會變化成與沙土一致的顏色,而且它們隻在相對涼爽的夜間出來捕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