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芝龍現在從諫如流了,特別是對於小將劉國軒的上中下三策他是全盤接受。
因為他對劉國軒一向賞識,這個小夥子十五歲就參加了他們鄭家軍,智勇雙全,屢立戰功,煉就了果敢堅毅頑強的品格,令鄭芝龍印象最深的是他,他的祖先崇拜、尋根意識和開拓觀念比較強,在鄭芝龍的眼中,論文論武、論才論德,是能與施琅、施顯哥倆相媲美的不可多得的大將。
尤其是這次登台拜帥,令鄭芝龍更加對劉國軒刮目相看。他沒想到這個小夥子不但勇略過人,衝鋒陷陣批揮作戰是把好手,而且胸懷錦繡,腹有良謀,懂得治國安邦之道,實在是太難得了。
看來鄭芝莞真的是給他出了個好主意,讓他登台拜帥統帥馬步三軍當之無愧。以前隻是讓他做一個帶軍的武將,實在是有些屈才。這是個十足的將帥之才,不要說登台拜帥,就是入閣拜相,亦能當之。
“哈哈哈……”鄭芝龍聽了劉國軒的諫言龍顏大悅,“愛卿真乃是朕的周亞夫。”
鄭芝龍一高興,當即又賞給了劉國軒一把尚方寶劍,讓他負責調度水師和岸上的馬步三軍,全力抗擊明軍。
與此同時。鄭芝龍也立誌要大幹一場,首先要當一個好皇帝,開始勵精圖治,兢兢業業,親自處理朝政,按時上朝,親力親為,帶頭履行節儉,其勤勉程度絕不亞於崇禎皇上。
然後傳旨為老百姓減輕各種賦稅和徭役,讓內閣六部大力發展民生,賑濟災民,為軍中將士和各衙門的官員增加糧餉和俸祿,國庫銀子不足他帶頭開源節源,進行募捐,增加富人的稅收,並把他們鄭家多年積蓄的金銀珠寶拿出來三分之二,就像當年崇禎皇帝動用內帑一樣。
另外為了招賢納士,四處貼出告示,招募人才,開出高官厚祿等種種誘惑條件,網絡人才,實施人才興國戰略工程。
這些措施還真管用,就好像一個生命垂危的人被注入了一針強心劑一樣,大南帝國上下頓時變得精神起來,上至皇上鄭芝龍,下至文武百官軍民人等,當時為之一震。
劉國軒出身窮苦,受客家思想的影響,心直性耿的他處處碰壁,吃盡了苦頭,但這也練就了他頑強果敢的品性,自從加入鄭家軍才混得像個人了,因此他對鄭芝龍感激涕零,感念皇恩浩蕩。
很快他點齊了10萬兵馬,包括水師2萬人。大小戰船300餘艘,還有數十門紅衣大炮,糧餉彈藥等一切齊備之後,劉國軒親率大軍水陸並進,出了福京浩浩蕩蕩往東南沿海殺來,到達福寧縣,也就是後世的寧德市一帶。
兵馬不再往前走了,因為劉國軒知道,現在敵強我弱,不宜主動出擊,他采用的是以守為攻之策,他的十萬人馬有一批新軍,還包括一些京營兵,現在大南帝國的兵力嚴重不足。
兵在精而不在多的道理他當然懂得,因此劉國軒主張積極防禦,而不主動進攻。在福寧縣,他加緊練兵,日夜操練人馬,岸上的人馬和水師,他天天到現場督察,有時候是親自指揮操演。
手捧天子劍的大元帥劉國軒都這樣,其他的兵將誰也不敢懈怠。一時間,十萬大軍練得熱火朝天……
鄭成功走了之後,林毅的人馬基本上是休兵罷戰,等待鄭成功的消息。
這時江陰三公發來揍折,說他們的兵鋒已經打到了仙霞關。這一路上攻城奪寨,勢如破竹,明軍所向披靡,南軍聞風而降或望風而遁,但是仙霞關除外。
這裏的南軍據不獻關投降,仙霞關易守難攻,綿延數百裏,鎖閩粵之咽喉,自古兵家必爭,他們攻打了數日,明軍傷亡慘重,也沒有拿下下關城,江陰三公特向監國大人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