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鴻逵坐在大帳正中間,麵沉似水,盯著自己這個膽大妄為的親侄子,大南帝國的太子殿下。
鄭鴻逵無論如何也想不明白,放著好端端的一國太子殿下不當,非要搞兒子反對父親的勾當,這是缺了哪根筋?是鬼魂附體了,腦袋被驢踢了還是門夾了?
要知道他們的陛下鄭芝龍並不缺少兒子,現在他又是皇長子,明朝的皇上立位繼承都是有長立長,無長立幼,兄終弟及,鄭成功的條件得天獨厚,別的皇子想爭都爭不來。
而且鄭成功文武全才,從小就頗有鄭芝龍的英雄豪邁之氣,做事有度,果敢決斷,而且有胸懷天下社稷之心,鄭芝龍把他送到南京國子監讀書深造,當然不是白送的,就向鄭成功暗示了,鄭芝龍將來的衣缽非他鄭成功莫屬!
可是這小子怎麼能夠自毀前程?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
在鎮江當總兵的時候,到南京跑值時沒少跟這個侄子傾心長談,但是他們數著倆非常談得來,得知他的侄子拜了個好老師,就是名動江左的錢謙益,鄭鴻逵更是喜出望外,兄弟幾人出身海盜,成為封疆大吏主要仰仗他們的家底兒,並非經過科舉等登功名渠道,在鄭成功竟然賣了前天一位老師師徒如父子錢謙益那還了得?官至禮部尚侍郎,當時鄭鴻逵覺得他們祖宗三代臉上都有光。
還有鄭成功的師娘更是有名,柳如是雖然出身青樓,但是她是乃是秦淮八豔之一,不隻是因為她長得漂亮,會伺候男人,更重要的是她的才藝雙絕,這兩口子除了年紀不搭配之外,論才藝,還算是門當戶對,皆是能寫善畫出口成章之人,無論朝野皆有影響。
鄭成功能成為他們的學生,將來必然是平步青雲,別的不說,單就把他的師父錢謙益和師娘柳如是這樣招牌拋出去,鄭成功就能夠名動江南,這樣的人脈可遇不可求。
因此當時的鄭鴻逵非常替這個侄子高興,一有機會就跟鄭成功待在一起,叔侄二人談天論地,縱談古今。
那時的鄭成功少年壯誌有如鴻鵠,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鄭鴻逵就覺得此子將來必然前途不可限量,這是他們鄭家的希望,一枝獨秀,興奮之餘還指點過他的武藝。
後來風雲突變,江河日下,群雄並起,天下大亂,大明朝內憂外患,氣數已盡,崇禎皇上覺得走投無路,把自己吊在了煤山上,李自成攻進燕京,張獻忠在西安稱帝,虎視眈眈的的關外韃子再次在山海關叩關,本以為大明朝已經滅亡了,東南沿海就應該是他們鄭家的天下了,沒想到又出了個大明監國林毅,力挽狂瀾,扶大廈於將傾,趕走了李自成,北驅韃子,又滅了張獻忠,大明朝起死回生,但是堂堂大明的天下豈能落到姓林的手裏?
換句話說他姓林的能夠將國大名,難道他們鄭家弟兄就不能夠虎踞一方?鄭鴻逵躊躇滿誌,辭官不做,回到家鄉支持他的哥哥鄭芝龍雄霸南疆,建立大南帝國,為後輩一枝獨秀,承載著鄭家的希望和未來的鄭成功就應該父子擰成一股繩,好好經營這個大南帝國共圖天下,可是事實相反,他們父子不和,經常是嗆著。
於是他的陛下鄭芝龍就讓這個太子,跟著鄭鴻逵經營兩廣,對抗大明,好景不長,成功又被調回去了,父子倆又嗆著了,鄭成功竟然被關起來了,後來竟然又逃跑了,這些征戰在外的鄭鴻逵也有耳聞,他深深的感歎,兒大不由爺!
這期間鄭鴻逵還一度夢想著他這個侄子既然逃出京師了,肯定會到他這裏來助他一臂之力,然後叔侄倆共同對抗大明,他現在太需要鄭成功這樣的幫手了。
可是誰能想到,鄭成功竟然投降了林毅,實在是令人大跌眼鏡。
鄭鴻逵想破腦子也轉不過這個彎來,他跟鄭芝龍一樣,誰反對他,他都不會想到自己的親生兒子會反對他,刀兵相向,反目成仇,這哪是父子?分明是前世的冤家,今生的對頭!
鄭鴻逵從廣州敗回來之後,他沒有等來援兵,而是等回來了最有出息的這個侄子鄭成功投降大明的消息,他簡直要氣炸了。
他終於明白他們家老五鄭芝豹為什麼會全軍覆沒了,原來出了鄭成功這個叛徒!
一時間鄭鴻逵恨得咬牙切齒,恨不得把這個鄭成功拉到眼前大卸八塊,方解心頭之恨。
頓時鄭鴻逵對這個侄子的看法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可以說鄭成功在鄭鴻逵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甚至有這樣的想法,如果有機會他一定要去他的陛下哥哥,鏟除這個孽子,他們鄭家沒有這樣的敗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