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小兒的言語發育規律是什麼?(1 / 1)

孩子從出生時的哇哇啼哭到會叫爸媽直至後來上學朗朗讀書,其言語能力經曆了發音、理解和表達幾個階段,這一過程也反映了兒童言語發育的規律。

新生兒剛出生時不會講話,啼哭是他的唯一語言,饑餓時他哭,疼痛時他哭,尿布濕時他還是啼哭。2~3個月時,嬰兒能不自主發出“啊”、“咿”、“喔”的聲音。有人逗他時,他發音更歡,我們通常稱孩子會“談”了,其實此時的孩子並不真會談話。6個月左右,孩子會發出p、b、m唇音,以後唇音與“啊”、“咿”結合,形成拚音“爸”、“媽”,這並不表明孩子會叫“爸爸”、“媽媽”,這是無意識的發音。如果此時父母及時答應他,反複應答,孩子就會把發音與具體人聯係起來,孩子在發音時,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孩子顯得特別囉嗦,父母切莫嫌煩,應與孩子多講話,一旦孩子會講話後,他就會有很豐富的詞彙。一般說來,1歲左右孩子能有意識叫“爸爸”、“媽媽”,15個月左右叫“爺爺”、“奶奶”。2歲左右能說簡單的句子,3~4歲能唱兒歌,但3歲的幼兒常常還不能發準“zh”、“ch”、“j”、“q”、“x”等音,所以常把“哥哥”叫成“得得”、把“老師”叫成“老西”或“老基”。到4歲時,語言發育基本完成,能夠掌握本地全部語言。如果到3至5歲還不能發準全部語言,應查找原因,進行專門的檢查和治療。

在孩子言語發育過程中,對詞彙的理解和表達能力是不一致的。孩子先理解某詞彙的意義,而後才能說出該詞。因此孩子舉手搖動表示“再見”要比說出“再見”這一詞語早一段時間。一般說來,3歲左右是孩子學說話的關鍵年齡,語言的發育遲早與家長的訓練有關。女孩開口說話要早於男孩,在學走路階段,學習語言的速度會減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