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療保健部門,測小兒身高(長)有專門的量具,即量板(床)或身高計。家庭測量身高(長),可用軟尺釘於牆壁或木桌(板床)上進行。3歲以內的小兒取臥位,3歲以上的小兒取站立位。
3歲以下小兒測身長時,將木桌緊靠牆壁,小兒仰臥,頭靠牆壁,一人兩手扶正小兒頭,測量者左手按住小兒膝部使兩腿伸直,另一手拿塊平板與牆麵平行緊貼兩足底,讀出木板與桌麵接觸點處的皮尺讀數,精確到0.1厘米,此讀數即為小兒身長。
3歲以上小兒測身高時,將皮尺釘於牆上,零點自地麵起,小兒赤足雙腳並攏直立靠牆,頭部保持正直,雙眼平視前方,胸部稍挺起,腹部稍向後收縮,兩臂自然下垂,兩肩胛骨、臀部、足跟同時靠著牆壁,測量者用一光滑木板水平輕壓頭頂中部,讀出皮尺數字,即為身高。
身高(長)是指從頭頂至足底的垂直長度,身高的增長規律和體重一樣,年齡越小增長越快,第一年最快,尤其是出生後前3個月。小兒出生時平均身長為50厘米,出生前半年,每月平均增長2.5厘米,後半年每月平均長1.5厘米。1周歲時達75厘米,第二年增長速度明顯減慢,增加約10厘米。2~10歲每年增長6~7厘米,2~10歲兒童身高平均數可用公式[(年齡×7)+70]厘米推算。
身高是反映小兒骨骼發育的一個重要指標。影響身高的因素有內外因素,如遺傳、種族、內分泌、營養、體力活動和疾病等。一般說來,身高低於正常值30%以上者為異常,如佝僂病、營養不良、呆小病(克汀病)、糖尿病等。
孩子的身高受到先天因素(如遺傳、種族)和後天因素(營養、體育鍛煉、疾病等)
的影響。先天條件如父母身高、種族是無法改變的,已限定了孩子身高在一定的範圍。要想使孩子長得更高些,隻有注重後天因素。
孩子的身高增長有一定的規律,在出生後的1~2年和青春前期是快速生長階段,在這階段裏,要保證孩子足夠的熱能、蛋白質、各種維生素的供應,並要少生病或不生病。平時要加強體育鍛煉,經常戶外活動,可促進骨骼生長,還可以增強孩子對疾病的抵抗力,減少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