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功在順應——明太祖朱元璋(2)(1 / 2)

不甘罷休的陳友諒經過三年養精蓄銳,建造了大批戰船,又帶領六十萬大軍,進攻洪都(今江西南昌),決心報仇。朱元璋親率二十萬大軍前往援救,陳友諒隻得撤圍,把水軍全部撤到鄱陽湖中。朱元璋封鎖了鄱陽湖的出口,決定跟陳友諒在湖裏決戰,甕中捉鱉。一場鄱陽湖大戰就此拉開戰幕。

漢軍戰船的數量、規模絕非朱元璋的水軍可比,在幾場硬打硬拚中,朱軍均告失敗。朱元璋乃用部將郭興的火攻之計,選一個風急浪高的夜晚焚燒了全部漢軍大船。陳友諒帶著殘兵敗將向鄱陽湖口突圍,但是湖口早已被朱元璋堵住。突圍逃生的陳友諒也在朱軍的亂箭下喪命。

朱元璋消滅了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陳友諒以後,自稱吳王。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被韓林兒封為吳國公,三年後他自封為吳王。為排除小明王這個攀登權力最高峰的障礙,朱元璋設計將他沉入長江中淹死。

在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消滅了另一勁敵張士誠後,朱元璋立即命令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遵照他製定的“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

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方略,率領二十五萬大軍北伐。徐達的軍隊旗開得勝,兩個月後占領了山東。次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即位稱帝,國號明,建元洪武,以應天為南京,開封為北京。

三月,徐達揮師由山東向河南進軍,攻占汴梁(今開封)。明軍乘勝進軍,進駐潼關,占領華州(今陝西華縣)。五月,朱元璋親抵汴梁督戰,並與諸將商討下一步作戰計劃,批準徐達乘勢直取元都的建議。閏七月,徐達率領大軍直搗大都,元順帝逃往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徐達等率軍於八月初二進占大都,統治中國九十七年的元王朝終於被推翻。爾後,徐達又乘勝西進,先後攻占了山西、陝西等地。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軍征服雲南,中國基本上形成了統一局麵。

元朝殘餘勢力雖然日漸衰弱,但元順帝放棄大都(今北京)北逃後,一直滯留在北方近塞地區,並多次舉兵南犯,以圖複辟。朱元璋為徹底消滅元朝殘餘勢力,統一漠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區),決定遣軍北征。從明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至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三月,朱元璋八征漠北,是明朝政府為肅清漠北殘餘元兵而進行的統一戰爭。

八征漠北,一場偉大的保衛戰,譜寫了一曲壯麗的凱歌。

現在天下剛剛安定,百姓財力困乏,好像初飛的鳥,不能拔它的毛;新種的樹,不能搖它的根。

成為新王朝的皇帝後,朱元璋語重心長地對地方官員說了上麵這段話,發自內心,出於肺腑。

明王朝建立之後,麵臨瘡痍滿目、百廢待舉的殘破局麵,自幼品嚐過苦中苦的朱元璋,首先就注意安民撫農,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他要官員們廉潔守法,切忌貪贓枉法,不得加重人民負擔。他招集流亡農民,開墾荒地,規定三年免征賦稅。他下令各地駐軍屯田墾荒,做到糧食自給。他還興修水利,獎勵植棉種麻。所以,明朝初年一時政清人和,國泰民安。據洪武二十六年統計,明初全國戶數增長近十倍,耕地麵積擴大四倍,農業、工業、手工業都有較快發展。

為鞏固明王朝的統治,強化中央集權製度,朱元璋從政治、軍事、司法諸方麵進行了整頓和改革。洪武九年(1376年),他廢除了元代行省製度,在全國設置了十三個承宣布政使司,設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提刑按審使司分管行政、軍事和司法。這三個部門合稱“三司”,統屬中央省轄。洪武十三年(1380年),他借胡惟庸謀反案,對中央機構進一步改革,廢除了中書省和丞相一職,由六部分理政務,聽命於皇帝,在政治上增強中央集權。在軍事上,他改大都督府為五軍都督府,在全國設立衛所製度,集中了軍權。在司法上,他設立大理寺、都審院、刑部合稱三法司主管刑獄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