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功在順應——明太祖朱元璋(2)(2 / 2)

整頓和改革本也無可非議,然而朱元璋在全方位、多角度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卻著實令後人驚異。這位從人下人一步登天而成為萬方之主的大明皇帝,為保全朱家天下,造福子孫萬代,首創了一係列前所未聞的嚴法、酷刑、厲製、虐術。他親自撰頒《大誥》及《大誥武臣》,規定與《大明律》同為必遵之法;他推行遷徙富民之令,在全國實行裏甲製;他編訂賦役黃冊和魚鱗圖冊,加強對土地和人民的控製。他首倡以八股取士製,使知識分子死守十年寒窗攻讀八股,至死不悟;他製定廷杖、跪對製,淩辱和折磨士人就範;他設立“錦衣衛”特務機構,專門監視、偵察大臣的活動;他分封諸子為藩王,以宗室藩王代替功臣守邊,開明朝宗室相殘之先河。一個農民改變了秦漢以來的中國,將中國的封建專製和帝王權力推到曆史的巔峰。

不過朱皇帝發明的法、刑、製、術,較之他令人發指的殺戮行徑,卻又顯得小巫見大巫了。朱元璋誅殺的主要對象,一是那些讓他頓生猜疑的文人或文臣,這類人是在一夕間莫名其妙地成了冤鬼的;二是那些在他看來功高震主的功臣,這類人飛黃騰達、專權樹黨,縱然對飛來的橫禍毫無準備,但勉強可算事出有因吧。

朱元璋當過和尚,偷過東西,參加過紅巾軍,如今當了皇上,容不得別人揭其老底。因怕而生疑,遂無中生有地製造出一樁樁文字獄,無端地殘殺了一個個無辜者。浙江府學教授林元亮在替人寫的《謝增俸表》中有“作則垂憲”之句,北平府學訓導趙伯寧在替人作的《萬壽表》中有“垂子孫而作則”之句,“則”、“賊”諧音,朱元璋認定這是罵他做過賊,即下令處死。常州府學訓導蔣鎮因在為本府作的《正旦賀表》中有“睿性生知”之句,“生”者“僧”也,格殺勿論。尉氏縣教諭許元為本府作《萬壽賀表》中有“體乾法坤,藻飾太平”八字,“法坤”被讀為“發髡”,“藻飾太平”則當作“早失太平”,作箋者也被處死。蘇州知府魏觀請名士高啟為新修衙門寫《上梁文》,文中有被視為帝京專用的“龍蹯虎踞”四字,魏觀、高啟均遭腰斬的酷刑。

在明太祖任內先後用過四員丞相,其中胡惟庸在洪武六年(1373年)至十三年間任左丞相,他是在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歸順朱元璋的。由於權勢日盛,驕橫跋扈,加上和當時被朱元璋譴責的吉安侯陸仲亨、平涼侯費聚密相往來,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被告發叛國謀反,明太祖立刻把胡惟庸滿門抄斬,並以追究其同黨為由,大興黨獄,將凡是心懷積怨,行為跋扈,對皇家統治有危險的文武官員、大族地主,都陸續列為胡黨,竟株連文武官員一萬五千多人。

胡惟庸案件使兩位開國元勳也受到株連,其中之一是被明太祖推為“開國文臣之首”並曾對之恩禮備至、又當過太子老師的學士宋濂,另一位是第一號開國功臣、又是明太祖親家的韓國公李善長。宋濂為人謹慎小心,深受明太祖信任,六十八歲那年告老還鄉時,明太祖還送他一幅錦緞,囑他做件百歲衣。豈料孫子宋慎也被揭發是胡黨,明太祖派錦衣衛將七十多歲的宋濂從金華老家抓到京城,要把他處死。

由於馬皇後一再求情,才下令赦免宋濂死罪,改罰充軍茂州(今四川茂縣)。由於禁不起這場驚怕,再加上路途勞累,宋濂死於途中。十年之後,洪武二十三年,又有人告發李善長和胡惟庸往來密切。七十七歲高齡的李善長曾持有明太祖賜予的兩道免死鐵券,但這又能幫什麼忙呢?明太祖一翻臉,李善長和他的全家七十幾口全部死於非命。這一次追查胡黨,又處死了一萬五千多人。

過了三年,洪武二十六年,錦衣衛又告發大將藍玉謀反。藍玉為大將常遇春妻弟,初在常遇春部下,立軍功甚多。後任大將軍,多次領兵出征,在打擊元朝殘餘軍事力量及對西北、雲南的征戰中立有大功,被封為涼國公、太子太傅。藍玉自恃有功,放恣橫暴,舉止傲慢,無人臣禮,被明太祖所殺,也是罪有應得。然而為他陪葬的“同謀”,又多達一萬五千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