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藍玉這兩件大案,因胡案被誅死或已死被追奪封爵的功臣共計有二十一侯,株連而死者共達三萬餘人。藍黨大獄,死一公十三侯二伯,株連被殺者一萬五千人。幾乎把朝廷中明之開國勳臣一掃而空,明太祖的專製和殘暴在曆史上也就出了名。
朱元璋一生勤於政事,事必躬親,是我國封建社會中不多見的傑出君主。他建立了明王朝,為我國民族統一大家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但他這個地主階級政治家同曆史上的許多皇帝一樣,為了鞏固其統治,濫殺無辜,屢興大獄,先後誅殺數萬人。許多功臣勳將,文人墨客都慘死在他的屠刀下,又體現了他作為封建帝王的殘暴。
明代開國皇後馬秀英的出現,為明史不太光彩的開國篇插上了一頁美麗的彩色圖片,成為中國曆史上一個十分奇特的現象。在三寸金蓮統治整個女性世界的曆史時期,敢於不裹腳的天足皇後馬氏,憑借自身的大智大勇,在艱難逆境中幫助朱元璋扭轉局麵,成就大業;在頭戴光環、榮華富貴聚於一身的年代,依然不奢不驕,克勤克儉,努力幫助朱元璋治國,並且用自己的言行來規勸和影響朱元璋,做出了極不平凡的業績。
據傳在一個元宵燈節之夜,朱元璋與謀士劉伯溫微服私訪京城的燈會,偶然看到一則有趣的圖畫謎麵,圖上畫的是一個婦人,憨態可掬地懷抱著一個大西瓜,而在她的腿下十分醒目地長著一雙天然大足。朱元璋不解其意,乃問劉伯溫:“此謎何意?”劉伯溫沉吟片刻答道:“此為‘淮西大腳婦人’也!”朱元璋仍不解,繼續追問,劉伯溫卻詭笑著說:“可回宮問皇後娘娘。”回宮後,朱元璋向馬皇後詢問此事,馬皇後莞爾一笑,說:“妾乃淮西人氏,且為天足,此謎謎底想必是妾了。”朱元璋一聽恍然大悟,而對於市井小民竟敢製謎嘲諷堂堂天後的舉動不禁勃然大怒,立即傳旨捕拿製謎者。然而馬皇後倒毫不在乎,大度地勸阻朱元璋:“佳節吉日,與民同樂,又有何妨?何況妾本是天足,說又何錯?不必小題大作,貽笑大方!”
朱元璋也隻好作罷。
寬宏大度的馬皇後應該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一麵極好的鏡子,但他沒有意識到,也沒有利用好,以致鑄下了曆史性的過錯,留下了無窮盡的貽害。
四
元末明初的大動蕩時期,自學成才後名氣愈來愈大的王冕隱居於諸暨故裏。朱元璋打到浙江後,慕名造訪王冕。在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一回中,有一段饒有風趣的描述:
一日,日中時分,王冕正從母親墳上拜掃回來,隻見十幾騎馬竟投他村裏來。為頭一人,頭戴武巾,身穿團花戰袍,白淨麵皮,三綹髭須,真有龍鳳之表。那人到門首下了馬,向王冕施禮道:“動問一聲,哪裏是王冕先生家?”王冕道:
“小人王冕,這裏便是寒舍。”那人喜道:“如此甚妙,特來晉謁。”吩咐從人都下了馬,屯在外邊,把馬都係在湖邊柳樹上。那人獨和王冕攜手進到屋裏,分賓主施禮坐下。王冕道:“不敢!拜問尊官尊姓大名,因甚降臨這鄉僻所在?”那人道:“我姓朱,先在江南起兵,號滁陽王;而今據有金陵,稱為吳王的便是。因平方國珍到此,特來拜訪先生。”王冕道:“鄉民肉眼不識,原來就是王爺。但鄉民一介愚人,怎敢勞王爺貴步?”吳王道:“孤是一個粗鹵漢子,今得見先生儒者氣象,不覺功利之見頓消。孤在江南,即慕大名,今來拜訪,要先生指示:浙人久反之後,何以能服其心?”王冕道:“大王是高明遠見的,不消鄉民多說。若以仁義服人,何人不服,豈但浙江?若以兵力服人,浙人雖弱,恐亦義不受辱。不見方國珍麼?”吳王歎息,點頭稱善。兩人促膝談到日暮。那些從者都帶有幹糧,王冕自到廚下烙了一斤麵餅,炒了一盤韭菜,自捧出來,陪著。吳王吃了,稱謝教誨,上馬去了。
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後,特遣一員朝官捧著詔書請王冕出山從政,並授他谘議參軍之職。但是夜觀天象,預感“一代文人有厄”的王冕,早在半年前就逃往會稽山中隱居了。
一個是延攬天下英才的帝王,一個是淡泊功名利祿的名士。帝王用人是為一時之需,而名士歸隱卻表現了先見之明。在王冕按自己的品格規範我行我素的同時,明太祖朱元璋也以自己的行為法則為他的用人目的作了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