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王朝的開國史冊上,留下了一個個流芳百世的英名。被朱元璋比作漢初三傑之一張良、官至禦史中丞兼太史令並封誠意伯的劉基(伯溫),又被朱元璋比作另一漢初三傑蕭何、集銀青榮祿大夫、上柱國和韓國公於一身的李善長,都曾是秉軸持鈞的立國、治國謀略家。
在曾經秉旄仗鉞、跟隨朱元璋打江山征漠北而立下赫赫戰功的名將中,有自言能將十萬軍橫行天下、軍中有“常十萬”之稱的常遇春,有被譽為“謀勇絕倫”的開國第一功臣徐達,有英勇善戰、代常遇春之職遠征漠北建有殊勳的李文忠,有在遠征甘肅、招降吐蕃和烏斯藏諸部、攻滅夏蜀、平定吐蕃反抗勢力的戰鬥中屢建戰功的鄧愈,有先後任征南將軍平定浙、閩,又任征西將軍進兵延安(今陝西)迫使伯顏帖木兒乞降的湯和,有曾在攻滅夏蜀之戰中統軍打開入川門戶、又率步騎出奇製勝地殲滅雲南元梁王軍主力的傅友德。
誇父追日,曆史給了朱元璋一個千載難逢的時機;眾星捧月,得到一批如此傑出的棟梁之材輔佐和賣命,乃是朱元璋的慶幸。然而當誇父終於追上日頭、眾星也真的將月亮捧出地平線後,殊不料風雲突變,形勢驟然變得緊張而嚴酷——朱皇帝磨刀霍霍,在宰殺豬羊慶功擺宴,圓了開國元勳們的饕餮夢和占有欲後,隨即就揮手將屠刀指向文武大臣。
在胡、藍兩大案中,胡惟庸、李善長、藍玉等一大批功臣固然死於非命,而萬幸得以苟全的宋濂也終究不得善終。與朱元璋有布衣兄弟之稱的大將徐達,善撫軍,嚴號令,曾與副將常遇春率步騎北伐,平山東,破潼關,攻克元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洪武三年(1370年)授中書右丞相,改封魏國公,又奉命長年鎮守北平(今北京)。盡管這位忠心一生、戎馬一生的驍將,在一生中對皇帝“哥”處處恭謹,事事低調,但最終還是因功高震主而遭懷疑。據說當徐達因背疽發作回南京治療時,吃了皇帝特賜的“蒸鵝”後病情加重,不久告亡,年僅五十四歲。死後被追封為中山王,諡武寧。對死人的這種近乎奢侈的榮譽稱號,說穿了無非是為皇帝做廣告。另一曾被朱元璋在《平西蜀文》中讚譽功為第一的大將傅友德,在胡惟庸案發生後的第四年,又被皇帝進封為潁國公。誰知沒過十年,這位大功臣竟被朱元璋賜死。
賜“死”與賜“食”的待遇自然是天壤之別了,盡管兩位功臣殊途同歸,落得同樣的下場。
當然並非所有功臣都遭殺戮,不過幸免於難者不是過早地戰死或病卒,就是聰明地激流勇退、瀟灑告退,常遇春就是其中的一位。
這位大名鼎鼎的軍事天才,一生為將未曾敗北,堪稱朱元璋麾下的一員福將。自至正十五年(1355年)投靠朱元璋後,征戰大江南北,先後出奇兵擊敗陳友諒、陳理、張士誠等諸多天下梟雄。在相繼奪取山東、河南、河北諸郡縣後,與徐達協同作戰攻克元大都,旋即轉攻太原,再與李文忠率師北征,攻克開平。師還病卒,追封開平王,諡忠武。擺脫了塵寰的是是非非,常遇春為自己的一生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在常遇春之後,大將鄧愈、李文忠也不失時機地告別朱皇帝而仙逝,誠意伯劉基在生前就遭誣陷,信國公湯和則以年邁為由自請還鄉。
死的死了,走的走了,更多不死不走的幾乎都被驅趕上了奈何橋。
令人不解的是,難道這一大群出生入死地浴血奮戰為朱元璋獻身賣命的將相們竟都那麼缺乏遠見卓識,乃至還比不上一個小村民王冕?其實不然!天降大任,功在順應,曆史的緊鑼密鼓把躲藏在牆旮旯的朱元璋召喚到了前台,朱元璋完成了一件曆史大業,他的追隨者也理所當然地名垂竹帛,而且實際上都曾一度榮華富貴。毋庸置疑,王冕也是名垂竹帛者,是另一層次上的曆史名人。不過王冕之成名並不是因為他是隱士,而是他在文學藝術上的傑出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