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靖難功成——明成祖朱棣(1)(1 / 3)

規模宏大的十三陵,是一部從明永樂七年(1409年)開始製作、直到清順治元年(1644年)才完成的明朝宮史攝影集。

這本塵封了四百餘年的攝影集,封麵因久遠而褪色,紙張因陳舊而發黃。正當老相冊漸漸從人們記憶中淡出的時候,突然在某一天攝影集被打開了,於是一艘巨大的古沉舸就在人們的驚呼聲中浮出水麵。

盡管僅僅翻開一頁——這翻展的一頁就是十三陵之一的定陵,卻足以使古老的攝影集大放異彩,也讓生活在現代的人們大開眼界。

定陵這座明朝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朱翊鈞和孝端、孝靖兩位皇後的合葬墓,神鬼不知、悄然無聲地在大山底下蟄伏了整整四個世紀。自1956年5月開始,經過一年時間的艱辛發掘,這座神秘兮兮的地下宮殿石門被成功地開啟,定陵也得以重見天日。定陵地宮是目前十三陵中唯一被開發的地下宮殿,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座有計劃發掘的帝王陵墓。地宮共出土各類文物三千多件,其中包括四件國寶:

金冠、鳳冠、夜明珠和明三彩。

十三陵位於北京市昌平縣境內天壽山南麓,區域麵積達四十餘平方公裏,明朝遷都北京後,有十三位皇帝埋葬在此。十三座陵寢構成的皇陵建築群均依山為陵,規模宏大,氣勢磅薄。從明朝永樂七年(1409年)營建長陵始建,到清朝順治初年營建思陵時止,十三陵築陵時間長達二百餘年。各陵名稱以營建的順序依次為明十三位皇帝之陵,即成祖長陵、仁宗獻陵、宣宗景陵、莫宗裕陵、憲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光宗慶陵、熹宗德陵、思宗思陵。十三陵中的第一陵長陵,占地麵積十二萬平方米,是明朝永樂皇帝朱棣與皇後徐氏的合葬陵寢。

永樂五年(1407年),明成祖朱棣的皇後徐氏在南京死去。由於在此前一年,朱棣已開始修建北京,著手遷都,遂決定不在南京為徐氏建陵,而是派出許多風水先生去北京尋找修建皇家陵園的“吉壤”。

曆時兩年,禮部陸續收到幾處陵址方案,但均遭明成祖否定。據說陵址首選於昌平小湯山一帶,但小“湯”山是“燙”的,而“豬”(“朱”

之諧音)家皇帝卻是不禁“燙”的,此選乃被廢。另一方案為口外屠家營北的龍窩,雖然風水極佳,然而“豬”要是進了“屠”家就會被宰殺,此處犯了地諱亦不能用。又有一處選在昌平西南地羊山角下,但山後有個“狼兒峪”村,“豬”有被“狼”吃的危險,也不行。再選的是京西的燕家台(在今門頭溝區),當地百姓聞訊後怕被遷走,便編了兒歌把燕家台唱成“晏駕台”,犯了大忌,所以更不能用。幸哉!真乃先祖有靈,早在朱棣之前就作了防範,使這幾處子孫後代聚集的寶地幸免成為“豬”圈。

傳說中有兩個人曾幫助明成祖卜選風水寶地,一個是鐵冠道人,另一個是被他封為“選陵侯”的僧人姚廣孝。實際上最終為明成祖成功地卜選陵地的是江西術士廖均卿,他選定的吉壤是昌平北的黃土山。

廖均卿卜選的這一陵區寬廣、開闊,東、西、北三麵群峰環繞,氣勢雄壯,儼成屏障;中央一馬平川,廣闊肥沃,恰似庭院;溫榆河從中緩緩流過,蜿蜒曲折,清澈見底;一源之南,東蟒、西虎二山犄角而立,虎踞龍盤,宛如守陵天神。

黃土山不僅是風水寶地,而且山前有個康家墳村,西邊有座橡子嶺,東邊有條幹水河。明成祖親往勘察,看到“豬”在這裏既有糠(康)和橡子吃,又有泔(幹)水喝,是為“豬”(朱)家天造地設的萬年壽域。他感到很滿意,遂決定在此建造皇陵,並改黃土山為天壽山。永樂七年(1409年)正式在此建陵,到永樂十一年竣工,即為長陵。

長陵背倚天壽山,是十三陵中建築年代最早和最大的一座帝陵。

整個陵園由恩門、恩殿、明樓三重院落和兩組建築組成,其中最為壯觀的是占地一千九百五十六平方米的恩殿。這座黃瓦紅牆、垂簷廡殿頂的大殿,殿頂由六十根金絲楠木巨柱支承。巨柱偉岸,楠木幽馨,為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之一,被視為中外古建築中彌足珍貴的文物。巍然屹立的明樓、寫有“長陵”的匾額和刻著“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的石碑,都是長陵的獨特標誌。

皇後徐氏死去六年後,長陵地下玄宮告成,她的棺槨就遷葬於此。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明成祖在第五次親征歸途中突然駕崩,隨行太監馬雲與大學士楊榮等商定密不報喪,稱返京途中“朝夕起居進食如常儀”。八月回到北京後,地下玄宮的陵道於十二月被重新打開,將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葬入。猝死和秘葬,使明成祖之死留下不少懸揣,其中一說謂明成祖在追擊敵兵時進入一個洞穴後,就再也沒有出來,隻留下一杆花槍。因此長陵內並無他的遺體,葬的隻是這杆花槍。

“永樂之治”演繹了大明盛世,明成祖是當之無愧的曆史功臣,他長眠的第一陵自然成了後人憑吊歎息之地。當大明王朝處於岌岌可危之時,曾任禮部尚書的詩人錢謙益前來晉謁長陵,麵對眼前江河日下的國家時局,懷著不勝感慨的心情,寫下了一首《恭謁長陵》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