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燕王朱棣相比,不管是建文帝個人的才智、能力還是其文臣武將的數量、實力都不在一個檔次。久經沙場的朱棣在二十餘年的征戰中早已鍛煉得十分成熟,並在軍隊中培養了大批親信。而且天降大任於斯人,朱棣在人生道路上的兩次幸遇,使他在實現宏圖大業的進程中如虎添翼。走進朱棣生活中的第一個“貴人”是他的妻子、中山王徐達的長女徐妃。徐妃於洪武九年(1376年)被冊封為燕王妃,第二年就成了親,當時朱棣十八歲,徐妃十六歲。就是這位看來賢淑貞靜的徐妃,後來成了朱棣奪江山、治社稷的得力內助。讓朱棣意外地獲得的另一位傳奇人物是姚廣孝,在朱棣磨刀霍霍準備先下手為強向侄子開刀的關鍵時刻,智囊人物姚廣孝起了極重要的作用。
被禪門稱為道衍和尚的姚廣孝,本是長州(今江蘇蘇州)醫家子弟,一生不為富貴榮華所惑,矢誌為僧。明朝洪武年間,他應詔集於禮部考試,名列前茅,卻不願服官,僅受僧服之賜。他在歸途經過江蘇丹徒縣北固山,遊覽古跡,緬懷古賢,賦詩一首,以抒其誌,詩曰:
譙櫓年來戰血幹,煙花猶自半凋殘。
五州山近朝雲亂,萬歲樓空夜月寒。
江水無潮通鐵甕,野田有路到金壇。
蕭梁帝業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
洪武十五年(1382年),道衍被推薦侍奉燕王朱棣,住北京慶壽寺,不久以其智謀深得朱棣賞識,成為他的心腹謀士。建文帝開始削奪諸王的行動後,密切地關注著朝野形勢的道衍,就運用其智謀力主朱棣起兵謀反,並促他當機立斷。朱棣問道衍:“民心向彼(建文帝),奈何?”道衍答曰:“臣知天道,何論民心?”在決心起兵之前,朱棣再度以對聯試探道衍,出的上聯是:
天寒地凍水無一點不成冰。
道衍脫口而出,對的下聯是:
世亂民貧王不出頭誰做主。
決心既下,朱棣在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中選定一個出師的大吉之日。這一天風和日麗,朱棣召集眾將士,以一番慷慨悲憤、憂國憂民的情緒,聲討建文帝身邊奸臣的罪惡。講到激昂處,他變得聲淚俱下,並不失時機地豎起了一麵正義的大纛——“奉天靖難”。一場篡位總動員的大戲演得那麼逼真,使陰謀竟成宏圖。但正當朱棣講得大義凜然之際,天色驟暗,狂風大作,刹那間暴雨傾盆而下,燕王府宮殿的綠色簷瓦紛紛落地。剛剛還是一副救世英雄的氣概,麵對大禍臨頭的不祥之兆,朱棣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氣,臉色大變。
在一旁察言觀色的道衍,見勢不妙,立時站出來大聲喝道:今天真乃大吉之日,飛龍在天,從以風雨,殿瓦墜落,預示著殿下您將要更換黃瓦了。一席話說得群情振奮,朱棣信心倍增。在曆史轉戾點,一句至關重要的話甚至可以改變事物發展的進程和航向。朱棣遂殺死了朝廷派到北京的駐守大臣,以“誅齊黃、清君側”為名,起兵“靖難”,號其眾曰“靖難之師”。道衍又出奇謀勸朱棣破釜沉舟,出師決戰,燕王遂揮師南下,遠襲京師(指南京)。
洪武時期的功臣已被朱元璋殺戮得所剩無幾,朝廷不得不派一些年輕將領掛帥上陣匆促應戰。本來在兵力數量上仍然占優勢的朝廷,由於軟弱的建文帝不識時宜地采用了一些錯誤決策,使朱棣直搗南京的策略終於獲得成功。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占領了南京,並在群臣的“勸說”下,在南京即位,第二年(1403年)改年號為永樂。
三
藩王勢力太盛,尾大不掉,對中央集權構成威脅,使朱棣寢食難安。反削藩鬥爭中使他美夢成真,如願以償地登上了皇帝寶座,而執政後擺在他麵前的當務之急卻正是削藩。重兵在手,勢不可遏,朱棣一鼓作氣解除了各藩王的兵權,將他們或遷往南方,或廢為庶人,終於鞏固了中央集權。隨後他又設置了奴兒幹都指揮司,管轄黑龍江、烏蘇裏江、烏弟河、庫頁島等地,使上述地區也歸屬於明中央政府。
通過“靖難之役”名不正言不順地奪取了皇位的明成祖,心裏總是忐忑不安,不僅是因為他篡位奪權的不義之舉為時人所不齒,而且更因為皇宮大火撲滅之後,建文帝不知所終。對此,明成祖不得不防,如果真的沒死,萬一建文帝還活著,以朝廷的名義重整旗鼓,卷土重來,對他這個亂臣賊子進行討伐,後果將不堪設想。建文帝到哪裏去了?京城裏傳說紛紛。一度流行的傳說是當聽到南京北城金川門失守的消息時,建文帝剛要自殺,卻為少監王鉞所阻。王鉞打開明太祖臨終時留下的一個箱子,裏麵藏有乃祖的“錦囊妙計”。按照先帝指引,建文帝與隨行的幾個大臣化裝為僧人,虎口脫險,從地道逃出京都,不知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