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勵精圖治——清聖祖玄燁(3)(1 / 2)

隔絕於國門之外作為基本國策。康熙初年一度開放海禁,但隨之又決定不準外國人來華貿易,而且在康熙五年時更下令,來華貿易下不為例,永行停止。康熙的鎖國政策首先是針對出口商品,軍器、火藥、硝碳、銅鐵等工業物質均在嚴禁之列,米麥、雜糧、馬匹等農牧產品亦禁出口,甚至書籍因可能泄露中國狀況,也不許運往國外。中國早在明代就已造出大於歐洲國家的巨型帆船,鄭和出航遠洋的壯舉出現在哥倫布、麥哲倫之前,但到康乾時期卻規定:“如有打造雙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隻出海者,不論官兵民人,俱發邊衛充軍。”對於出洋的水手、客商,更嚴加防範,中國人到外國貿易,立定年限回國,如逾期不歸,永遠不許返回,並且要設法招回治罪並株連其家屬。康、雍、乾三代的鎖國政策,影響了清朝一百多年,斷送了中國兩千年的輝煌文明。

勵精圖治、文治武功,康熙的傳奇六十年,使他贏得了一代明君的美名,在後世留下了大量的熱烈頌歌。然而當一些有識之士從鴉片戰爭的慘敗中驀然回首時,作為康乾盛世神話的策劃者和第一主編的康熙,其功罪不可避免地受到質疑和重新評價。在經曆百年屈辱、衝破封建樊籬之後,“酣夢百年天醉醒,驚濤八月浙西東”(清·高旭《武林題壁》),愈來愈多的人透過康乾盛世的光環,觸摸到曆史的深層,也覺察到明君的本質。

在曆史發展的關鍵時刻,康熙的思想、政策和行動,不僅延誤了中國的曆史航程,而且他所設計和建造的清朝封建專製大山,成為百年後中國奇恥大辱的禍水之源。同謂“明君”,千年前的唐太宗決非康熙所能望其項背,而康、雍、乾三代也無法與西漢的文、景、武三帝相提並論。

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時過近三百年後,在當前的文壇和影視舞台上,一股“清”風在社會上掀起了不大不小的浪潮。不管是自覺還是不自覺,文人和藝人們一擁而上,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不遺餘力地為大清王朝高唱讚歌。康熙又一次被複製和亮相,《康熙王朝》成了這股“清”風中的首台大戲,而康熙也當然成了第一主角。

場麵豪華、情節有趣的“清”戲,引起了轟動效應,據說《康熙王朝》的收視率高達百分之三十,而同時播出的《孫中山》卻隻有百分之三。然而這樣的戲向民眾特別向天真無邪的青少年傳播了什麼信息呢?正如有的批評指出:“戲裏除了皇帝,其他都是奴隸。”“這樣的觀念和現代文明的大潮、正確的導向、民主法治的觀念都是背道而馳的。表麵是娛樂,但其封建觀念非常可怕。”而在《康熙王朝》的歌中還竟然唱出“我真的再想活他五百年”的詞句!真讓康熙再多活五百年,中國的百年恥辱史恐怕就得改成千年恥辱史了。

康熙當然沒有多活五百年,他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時駕崩於北京京郊暢春園,享年六十九歲。他的廟號聖祖,成為清朝唯一有聖字廟號的皇帝。康熙死後被葬於清東陵的景陵。

清代陵寢,大體可分關外三陵(也稱盛京三陵、清初三陵)、關內的清東陵和清西陵三處。關外三陵又可分為三處,即遼寧新賓縣的永陵、沈陽東郊的福陵和沈陽北郊的昭陵,加上關內的東、西二陵,共五處。

位於遼寧的盛京三陵是開創滿清皇室基業的祖先陵墓。內葬的六位皇帝,隻有皇太極名實相符,他是清王朝的第一位皇帝。清太宗皇太極及其皇後的陵墓昭陵,在盛京三陵中規模最大,結構最完整。因坐落在沈陽市北,又稱北陵。昭陵始建於清崇德八年(1643年),與福陵同年竣工,陵區占地四十八萬平方米,現存古建築三十八座。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與皇後的陵墓,是清朝命名的第一座皇陵。陵區坐落於沈陽市東北十一公裏處,占地近五十四萬平方米,現存古建築三十二座。陵墓麵臨渾河,背依天柱山,水繞山環,草深林密,景色清幽。

在三陵中規模最小的永陵,占地僅一點一萬平方米,但卻列三陵之首。陵後啟運山如屏風,陵前蘇子河似玉帶,啟運山與隔河相望的煙囪山,成為護陵的兩大巨人。永陵始建於1598年,是滿清皇族的祖陵,坐落於遼寧新賓縣城西的永陵鎮。永陵內葬的四位皇帝是肇祖原皇帝孟特穆、興祖直皇帝福滿、景祖翼皇帝覺昌安和顯祖宣皇帝塔克世,其中肇祖為衣冠塚。這四個人生前均未稱過帝。陵內還葬著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曾祖福滿、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以及伯父、叔父等。清皇室把永陵視為“兆基帝業欽龍興”之地,永陵祭祖活動成為清代的國家典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