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關以後,按“政治風水”的原則,在沿襲明朝陵寢製的基礎上又有所改革和創新,從而使陵寢製度達到了極致。清朝皇帝選擇陵址、營建陵寢的指導思想是“陵製與山水相稱”、“遵照典禮之規製,配合山川之勝勢”,他們更加注重陵寢環境的質量,也更加關注山川形勢與陵寢建築之間的相互關係;他們刻意追求所選的萬年吉地要達到“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的標準。他們對環境質量、山川形勢的要求甚至超過了對陵寢規製的要求。清朝皇帝的這種苛求,致使陵寢選址出現了“三年求地,十年定穴”的現象。
位於河北遵化市西北昌瑞山南麓清東陵,是清朝陵寢中規模最大、葬人最多、最具特色的一座皇家陵園。從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始建孝陵起,到1908年菩陀峪建東陵(慈禧陵)止,曆時近兩個半世紀,才算全工告竣。在這期間,先後建起了皇帝陵五座,皇後陵四座,妃園寢五座,公主園寢一座。在這十五座陵寢中埋葬著順治、康熙、乾隆、鹹豐、同治五位皇帝;孝莊文皇後東太後慈安、西太後慈禧等皇後以及一百三十六位妃嬪,三位皇子,兩位公主,共一百六十一人。
有單體建築五百八十座,神道總長一萬四千五百米,陵園麵積為七十八平方公裏。
東陵從整體上看,以入關後第一帝順治的孝陵為中心,其陵位於昌瑞山主峰南麓,處於至尊之位,其他陵寢則各依山勢在孝陵東西兩側略呈扇形排列開來。孝陵之左為康熙帝的景陵,次左為同治帝的惠陵;孝陵之右為乾隆帝的裕陵,次右為鹹豐帝的定陵,左右對稱形成子孫陪護之勢。清東陵的十五座陵寢,在數十平方公裏的範圍內,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枝狀神道網絡,表現了明顯的統續傳承關係。
清西陵的創建者是順治之孫、康熙之子雍正。起初他的陵址也選在清東陵,但後來認為“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泥沙,實不可用”,遂廢。他命親王允祥和兩江總督高其倬為其另選墓地,最後認為易縣永寧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和會之所……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上吉之壤”,決定在此建陵,史稱“清西陵”。不過根據稗官野史所說,由於雍正繼位是篡改康熙遺詔後而成,皇位得之不正,心懷內疚,害怕在陰曹地府被祖宗追究,因而不願葬在其父之旁。到乾隆時,又規定以後父、子不葬一地,相間在東、西兩陵選址建陵,因此,東西兩陵的規模大體相當。
在中國保存得最完整的皇家陵園就是清西陵,這裏長眠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四個清朝皇帝及其後妃們。清西陵背倚永寧山,西傍紫荊關,東瀕戰國燕下都遺址,南臨易水;陵園青鬆翠柏,古樹參天,碧水長流,景色清幽。西陵陵區範圍一百餘平方公裏,建築麵積五十多萬平方米,宮殿千餘間,石建築石雕百餘座。內有帝陵四座:
泰陵(雍正)、昌陵(嘉慶)、慕陵(道光)、崇陵(光緒);後陵三座:
泰東陵、昌西陵、慕東陵;妃園寢三座,王公、公主園寢四座,共十四座,葬七十六人。
居於陵區中心位置的泰陵,是西陵中建築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其餘各陵分布在東西兩側。泰陵的神道,由三層巨磚鋪成,兩邊蒼鬆翠柏,上南往北分布著四十多座大大小小的建築。第一座建築物是進入陵區的一座聯拱式五孔橋,橋北有三座高大的石牌坊,巍然矗立。
牌坊的建築莊重、美觀,色彩調和。這三座石坊,都是五間、六柱、十一樓形式,用青花石築成,上刻有山、水、花、草、禽獸等圖形,形態生動,被視為西陵建築藝術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傳說葬在泰陵內的雍正是一具無頭屍,當年他在圓明園養病時為女俠呂四娘所殺,女俠又將其頭割掉並帶走。皇宮裏一時大亂,急忙秘密地為雍正鑄了個金頭安上入殮。因此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三月雍正才完屍與皇後、貴妃合葬於清西陵泰陵地宮。
2000年11月30日,清東陵、清西陵同時在澳大利亞凱恩斯舉行的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締約國大會上,被成員國全票通過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明清皇家陵寢依照風水理論,精心選址,將數量眾多的建築物巧妙地安置於地下。它是人類改變自然的產物,體現了傳統的建築和裝飾思想,闡釋了封建中國持續五百餘年的世界觀與權力觀。
盛京三陵加上已列入世界遺產的清東陵、清西陵,構成了一組清朝皇帝陵體係,濃縮了清朝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