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鴉片戰爭失敗之後,使一些相對具有超前意識的中國士大夫們痛定思痛,遂出現了以李鴻章為代表的大臣,啟動“洋務運動”,倡導洋務強國,經過同治初期到光緒年間的二十多年裏,也居然建立起一支“北洋水師”。奕是個有思想、有能力、較早接觸西方文化的滿清貴族,在外交上頗有建樹,應當說他是中國近代外交的創始人。
正是對世界有了較為正確的理解,因此他對洋務運動持支持態度。李鴻章和奕在國防和外交上的唱和呼應,是晚清中國衰而不倒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正當中法、甲午和八國聯軍侵華三次大戰相繼在中國國土發生、中國軍民浴血奮戰抗擊外敵之際,慈禧也沒閑著,她正忙於籌劃已久的三件在她看來比天還大的事:光緒皇帝大婚、修建頤和園和自己的萬壽慶典。
按照慈禧懿旨,光緒婚典要辦成清代皇帝大婚典禮最隆重也是最糜費的一次儀式。單為準備大婚衣物和修繕大婚用的建築,就已耗銀五百五十萬兩,按時價可購買四百萬石糧食,足以供一百九十萬人一年的生活。而接連五天大婚期間的鋪張更是史無前例,紫禁城內外的裝飾自不必言,在最後一天的盛宴,僅太和殿內外的宴桌就擺放了一百八十九張。
也就在籌備皇帝大婚差不多的時候,慈禧決定修建她朝思暮想的私人園林頤和園。頤和園原名清漪園,建成於1764年,占地二百九十公頃,其中水麵二百二十公頃。園內分為宮廷區、前山前湖區、後山後湖區三大景區,共有殿堂樓閣、亭台水榭三千餘間,是帝、後政治活動和休憩消夏的處所。重建這一被焚毀的皇家園林,談何容易,高達千百萬兩白銀的巨額經費,已遠非山窮水盡的清朝國庫所能支付的。
於是慈禧就動起了挪用海軍經費的腦筋,一聲懿旨,白花花的銀子如同變戲法似的,源源不絕地從海軍的口袋傾入昆明湖。修建頤和園工程究竟挪用多少海軍經費?慈禧當然無需勞神記自家的賬,而清廷也記不清這筆糊塗賬,因此有說五百萬兩白銀,有說九百萬兩,也有說一千二百萬兩,更有說三千六百萬兩。換一種籠統的說法,即這筆被挪用的經費足以另建一支規模更大的北洋艦隊。
萬壽慶典即慈禧的六旬大壽,是她期望在一生中最恣意奢侈和盡情炫耀的日子。正當日軍日夜兼程大舉向中國進發的緊急時刻,北京城裏卻是一派夜以繼日地進行慶典施工的繁忙景象。為了將慶典辦得盡善盡美,慈禧竟置前線清軍彈盡糧缺的嚴重局麵於不顧,下令動用了一百萬兩軍餉和邊防軍費。而當旅順口失陷的消息傳到北京時,慈禧正若無其事地端坐於紫禁城,喜氣洋洋地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祝福。
歎黎民膏血全枯,隻為一人歌慶有;痛赤縣祁圻益蹙,每逢萬壽祝疆無。
一副時人所寫的對聯,寥寥數語,對這個罪惡滔天的東方女巫進行了悲憤的控訴。
在惡狼與病羊的爭鬥中,病羊是沒有為自己選擇自由的權利的。
清朝在甲午戰爭中一敗塗地,李鴻章帶著慈禧賣國投降的旨意到達日本,於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95年4月17日)與伊藤博文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把中國的台灣、澎湖列島等地割讓給日本,還要向侵略者賠償軍費二億三千萬兩銀子。
這年夏天,慈禧又興師動眾,在頤和園搭起天棚,準備興高采烈地避暑度夏了。時人又寫下一副對聯,氣憤地諷刺這個罄竹難書的中國瘟神:
台灣省已歸日本,頤和園又搭天棚。
然而,譏諷和怒斥豈能懲罰腐惡,改變現狀!這種憤怒的呼聲,對於圍在高高紅牆內的慈禧來說,又有什麼意義和作用呢。
二
光緒皇帝的一生,像一個悄然無聲的瘦小影子,被慈禧那碩大的身影嚴嚴實實地蓋住了。
晚清史上每一頁都充斥著慈禧肆無忌憚的大聲嗬斥,卻幾乎聽不到光緒的一兩聲輕輕咳嗽。
從四歲就開始當上了一國之君的光緒,朝廷大權卻一直掌在“垂簾聽政”的慈禧手裏。在光緒十五年(1889年)他舉行了成年及大婚典禮後,慈禧迫於“祖製”,隻好宣布“撤簾歸政”,自己退居頤和園去“頤養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