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王朝末日——清德宗載(2)(1 / 2)

自實行變法以來,光緒多次下諭旨,允許大小官員及平民百姓上書言事,並三令五申各衙門不得“稍有阻格”。而總理各國事務大臣許應、禮部尚書懷塔布等卻對上諭置之不理,使光緒十分氣憤,決心嚴懲幾個頑固大臣,殺一儆百。九月四日,光緒勇敢地提起朱筆,下了一道諭旨,將六個守舊迂謬、阻止新政的大臣即行革職,而與此同時將積極支持變法的禮部主事王照破格提拔,更提拔了維新派中的主要成員。康有為、梁啟超及被稱為“軍機四卿”的譚嗣同、劉光第、楊銳和林旭均受重用,不過他們的官位都太低,甚至不得直接麵君。

“罷黜六堂官”事件和維新派成員的任用,表明了光緒皇帝的決心,成為“戊戌變法”中傳出的一個振奮人心的信號。

但是好景不長,以慈禧為代表在清政府中占絕對優勢的頑固守舊勢力,決不能容忍維新運動的發展。榮祿得到“懿旨”,悄悄地調兵包圍了京城,一張無形的大網正迅速地向光緒和所有維新派成員散開。

光緒對麵臨的嚴峻形勢雖一無所知,但慈禧不同尋常的神色和態度使他忐忑不安,他敏感地意識到一場大禍即將臨頭。

手無實權、胸無城府的維新派誌士依然在一心一意地實施新政,光緒覺得有必要向他們打招呼了。九月十五日清晨,光緒密召楊銳入宮,告之宮中近來的可疑動態,期待他獻計獻策,不料得到的卻是這位維新幹將的一句話:“這是陛下的家事,應當同宗室近親商量。”大失所望的光緒隻好無奈地取出兩道手詔——其實就是密詔,一道給楊銳本人,另一道要他速轉康有為。給康有為的密詔中說:

“朕惟時局艱難,非變法不足以救中國,非去守舊衰謬大臣,而用通達英勇之士不能變法,而皇太後不以為然,朕屢次幾諫,太後更怒。今朕位幾不保,汝康有為、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等,可妥速密籌,設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勝企望之至。”

情況十萬火急,光緒要康有為等盡快遠走高飛,脫離險境。說起來光緒還真是一個有良心或有義氣的皇帝,在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的情況下,猶不忘通知臣屬逃命。但如此要緊的一道密詔,竟被楊銳棄於一旁,忘了交給康有為。由於沒有得到康有為的回音,光緒又於九月十七日下一道公開的“上諭”,令“康有為迅速前往上海(督辦官報),毋得遷延觀望”。而書生氣十足的康有為竟讀不懂這道“上諭”,對皇帝的暗示無動於衷。次日晚上林旭十分慌張地來到康家,為他轉來了楊銳忘交的那道密詔,同時又轉給他光緒追補的另一道密詔,詔曰:

朕今命汝督辦官報,實有不得已之苦衷,非楮墨所罄也。

汝可迅速外出,不可遲延。汝一片忠愛熱腸,朕所深悉。其愛惜身體,善自調攝,將來更效馳驅,共建大業,朕有厚望焉。

對皇上之恩,康有為感激涕零,不禁淚流滿麵。他一麵收拾行裝準備出走,一麵與林旭緊急籌劃如何設法相救光緒。然而,除了楚囚對泣外,這些文人還能有什麼高招呢!

同樣束手無策的光緒,把曾高喊過維新、在天津小站練兵的袁世凱當作唯一的救星。他於十六、十七日兩次召見袁世凱,授予侍郎之職,袁世凱也裝出一副受寵若驚的樣子,對光緒表示效忠。十八日夜,譚嗣同密訪袁世凱,勸他殺榮祿,舉兵救駕。袁世凱在權衡了光緒和慈禧雙方的力量後,匆忙返回天津,通過榮祿將光緒的舉動向慈禧告發,可恥地出賣了皇帝。

九月二十一日淩晨,慈禧突然從頤和園趕回紫禁城,直入光緒皇帝寢宮,對光緒不住地破口大罵。在一片怒罵和訓斥聲中,麵無人色的光緒如同一名罪犯,跪在階上,諾諾連聲。慈禧隨即發布訓政詔書,宣布光緒退位,並將其囚禁於中南海瀛台,同時宣稱,她“經皇帝再三懇請訓政,從明日起坐殿辦事”,再次臨朝“訓政”。她下令捕殺在逃的康有為、梁啟超,逮捕了譚嗣同、楊深秀、林旭、楊銳、劉光第、康廣仁、徐致靖、張蔭桓等人。一場從六月十一日開始的變法維新,至九月二十一日慈禧發動的戊戌政變而宣告失敗,曆時一百零三天,史稱“百日維新”。

戊戌政變後,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逃亡日本。譚嗣同本來是來得及出逃的,但他拒絕了生路而選擇了死,他願以自己的鮮血來驚動麻木的曆史,喚醒愚昧的國人。譚嗣同寫在死牢壁上的絕筆詩《獄中題壁》,在黑暗的晚清長夜中化成了一道電光: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九月二十八日,譚嗣同等六君子被慈禧殺害於北京菜市口。當劊子手將鋼刀舉起的時候,譚嗣同昂首高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圍觀者無不感歎落淚。

我真羨慕這驚天動地的歸宿大笑著在慈禧的刀口上成全了心願(彭浩蕩《一個沒有瞑目的夢——謁譚嗣同墓》)同時被捕的徐致靖處以永遠監禁;張蔭桓被遣戍新疆。所有新政措施,除七月開辦的京師大學堂外,全部都被廢止。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三日,西太後以“離間”罪為借口,殺支持光緒變法的吏部侍郎許景澄等五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