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王朝末日——清德宗載(3)(2 / 3)

在這風雲變幻的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一在新加坡一在日本的維新派領袖康有為、梁啟超,身居異域,心係故國,深切關注著危難中的故國和囚禁中的國君。遙望神州,怨憤填膺,壯誌未酬,心潮難平,他們隻能用詩表達一腔複雜的心情:

憂患彌天塞太空,樹聲爭戰起長風。

樓台寂寂無人到,廊外藤花開小紅。

(康有為《檳榔嶼督署秋風獨坐雜作(二首之一)》)獻身甘作萬矢的,著論求為百世師。

誓起民權移舊俗,更研哲理牖新知。

十年以後當思我,舉國猶狂欲語誰?

世界無窮願無盡,海天寥廓立多時。

(梁啟超《自勵二首(其二)》)四人們印象中的光緒是一個柔弱、窩囊而又一事無成的皇帝,他不僅不是盛世之主,而且更是敗國(實際上是亡國)之君,自然不值得歌頌,也沒有編成電視劇的價值。然而,翻開清朝曆史一看,光緒的銳意進取和立誌改革精神,倒不由得令人肅然起敬——在大清曆代皇帝中,有哪一個能像光緒那樣麵對世界,看清潮流,敢於進行政治體製的改革?康雍乾三代帝王在百餘年間用人造煙火製造了滿天晚霞,卻拒絕從窗外透進一絲晨曦;他們因循守舊,不思革新,留下了鴉片戰爭的禍根。接著開始的嘉(慶)道(光)鹹(豐)又一個三代帝王,仍然堅守祖製,重蹈覆轍,不僅把中國推入任憑西方列強宰割的絕境,而且把政權交給了一個遺患無窮的民族罪人,使她從此以太後的名義蹂躪中國近半個世紀。

如果不是慈禧這個亙古罕見的壞女人倒行逆施,1875年即位、1889年親政的光緒皇帝還是有機會實行改革、振興中國的。就在差不多的時候,1867年執政的日本明治天皇,即位之初即推翻了江戶幕府的統治,大力推行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維新改革。僅僅花了十餘年時間,日本資本主義得到迅速發展,儼然成為東方霸主。這一異軍突起的新軍國主義強國,在東亞地區橫行霸道,對外發動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侵占台灣,吞並朝鮮,氣焰囂張到極點。而在明治天皇讓日本搭上曆史末班車追趕西方的同時,慈禧正快馬加鞭地駕馭著清朝的破舊馬車,走著曆史的回頭路。

在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年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風起雲湧、清王朝風雨飄搖的日子裏,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病入膏肓的慈禧太後命太監把她抬到瀛台,抬到被她囚禁了十年之久的光緒皇帝床前。病體沉重的光緒和病體更加沉重的慈禧默默對視,在沉默的目光中維新派領袖向保守派首領做最後的無力抗爭。就在同一日,慈禧硬撐著久病之軀突然召見軍機大臣,宣稱光緒病危,立即宣布由醇親王即光緒的弟弟載灃之子、三歲的溥儀繼承皇位。

當日酉時,三十八歲的光緒、這個被曆史學家範文瀾評為“滿洲皇族中比較能接受新思想”、“頗想有所作為”的皇帝,在瀛台度過十年囚禁生活後於瀛台涵元殿突然“駕崩”。溥儀當即由父親抱著朝見重病中的慈禧,承繼光緒成為新的皇帝,定國號為“宣統”。

光緒死了,如同一片枯萎的落葉隨著秋風飄揚而去。沒有百姓為他流淚,沒有文人為他悼念,盡管他想維新救國,盡管他曾備受折磨,但是他畢竟是一個滿洲國的皇帝,他的一切努力的唯一目的也僅僅是為了守住他的祖業。遠有清人入主,近有列強入侵,是當時的誌士仁人所念念不忘的新仇舊恨,他們決不容許一位清朝皇帝複辟,也不容許他的祖業繼續存在。一位年甫二十二歲的同盟會和光複會會員、詩人柳亞子,在光緒死的這一年,沒有為這一維新皇帝獻上悼詞,卻對滿清王朝發出了檄文。他寫的是一首誌在推翻清廷、光複神州的《自題磨劍室詩詞後》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