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皇帝義熙十四年(公元418年)
宋公裕以讖雲“昌明之後尚有二帝”,乃使中書侍郎王韶之與帝左右密謀鴆帝而立琅邪王德文。德文常在帝左右,飲食寢處,未嚐暫離;韶之伺之經時,不得間。會德文有疾,出居於外。戊寅,韶之以散衣縊帝於東堂。韶之,廙之曾孫也。裕因稱遺詔,奉德文即皇帝位,大赦。
自漢末黃巾以來兩百多年間,中國治少亂多,就政權更迭而言,“禪讓—受禪”已經成了一種模式,後世的史家都愛用“篡奪”這樣一個有情感色彩的詞彙來形容,其實從政治製度構建的層麵而言,依一定程序主動交權要比動刀動槍搶班奪權要好,江山不一定非要打來嘛,於天下有功,能控製住局麵,能維持穩定,最好還能保證發展,那就“被禪讓”一把也無妨,皇帝輪流做,其實才是中國的王道。
有榜樣在焉,劉裕照著曹操、司馬昭、司馬炎的路線圖,先做宋公,再做宋王,然後登基做宋皇帝。這些級別或台階是必須經曆的,不然資格資質就成問題,完善的程序對不合乎規則的行為一確認,一切就正大光明了。
不過劉裕有一樣不同,曹氏受禪,沒殺劉氏子孫;司馬氏受禪,沒殺曹氏子孫;劉裕卻對司馬氏大開殺戒。
劉裕聽信了讖語“昌明之後尚有二帝”,就是老子登基得有倆墊背的皇帝,於是他把現任皇帝安帝司馬德宗毒殺了,立琅邪王司馬德文為帝。司馬德文打開始就知道自己也很危險,所以當劉裕讓寫禪讓的詔書時,德文同學“欣然操筆”——這應該是真的——他對左右說:“桓玄之時,晉氏已無天下,重為劉公所延,將二十載;今日之事,本所甘心。”
問題是你甘心他不放心,讖語上說要倆墊背的,那就肯定是一個也不能少。晉恭帝最後讓劉裕派人用被子捂死了。
清代學者王夫之《讀通鑒論》評論道:“丕之篡,劉氏之族全;炎之篡,曹氏之族全,山陽、陳留令終而不逢刀鴆。劉裕篡而恭帝弑,司馬氏幾無噍(jiào)類。”所謂“噍類”就是活口。有意思的是,王夫之為劉裕屠殺司馬子孫找了一個借口:“豈操、懿、丕、炎之凶慝淺於劉裕哉?司馬氏投夷狄以亟病中夏,劉裕之窮凶以推刃也,亦有辭矣,曰‘彼將引封豕長蛇以蔑我冠裳者也’。”
在劉裕當權前後,有不少司馬氏子孫投奔北魏。王夫之痛於明亡,所以對華夷之辨十分敏感。司馬氏有人投奔夷狄,他們就是足料漢奸,就是“帶路黨”,“彼將引封豕長蛇以蔑我冠裳者也”,他們將帶領鬼子進村,所以王夫之認為劉裕殺司馬家族幾近“賢者所為”,“春秋無貶詞焉”。
司馬氏子孫為了躲避迫害,逃亡至敵國乃至敵族,就算有不該不妥之處,尚在建康的恭帝司馬德文沒有道理替他們承擔漢奸罪名啊。
劉裕殺司馬氏,完全是不自信的心態使然。身處士族門閥政治的氛圍之中,出身貧寒的劉裕心底裏多少有些自卑,自卑不自信,對政權能否穩定總持有一種恐懼感,所以心態很難寬容。正因為有“竊取”的心理,所以才會用殺掉“失主”來消解心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