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相鬥容易相難處(3 / 3)

“帝興於閭閻”、“帝自在民間”,史書上不停地提醒這一點,漢宣帝劉詢自然也知道報恩是一種受稱讚的行為,是一種可以提升自己精神境界的好事,也是可以給自己帶來巨大愉悅的事情。他在民間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他後來都主動且非常樂意地報答這些恩人,對於推舉他走上皇帝寶座的霍光,他也是心存感恩的,也做了很多事情,分封了霍氏的很多子侄,有些肯定是真心的回報,有些也可能是出於輿論壓力。但是,他後來漸漸發現,在霍顯等人心目中,霍家的恩他是報不完的,大恩難報,確實是這樣。關鍵是,施恩望報可以理解,但施恩者不能把別人報答視為理所當然,甚至有不斷加碼追索之意,何況報答你的是至高無上的皇帝。

宣帝劉詢有了這樣的感覺,再加上魏相、許廣漢等人在不停地給皇帝台階,幫助他減輕心理負擔,劉詢和霍家關係由“恩”向“怨”轉變,恩怨是連在一起的,怨由恩生,仇因愛生。

霍顯毒死許後、計劃毒死太子劉奭,可能不是事實,但絕對是霍顯提出的要皇帝報恩的及格標準,皇帝應該主動立自己的女兒為皇後,然後寵她愛她,讓她生個兒子,再立為太子,如果是這樣,霍顯就滿足了。皇帝隻是封他們的子侄為侯,這對霍顯來說,灑灑水了,太小意思了。

怎麼善待功臣,功臣又怎麼自處,當然是過去史家最關心的課題之一。霍光家族一敗如此,各路高人自然會總結曆史經驗。

班固先肯定了霍光的功績:“霍光受繈褓之托,任漢室之寄,匡國家,安社稷,擁昭,立宣,雖周公、阿衡何以如此!”然後指出,“然光不學亡術,暗於大理;陰妻邪謀,立女為後,湛溺盈溢之欲,以增顛覆之禍,死財三年,宗族誅夷,哀哉!”

霍光“不學亡術”,自班固以降,似乎已成定評。“不學”是指他不知君臣大義,“亡術”,是指他不知韜晦自安之術;“學”是大道,“術”是潛規則。

皇帝、丞相、大將軍這個層麵的國家領導人,學養不足固然是很大遺憾,但隻要心術正、知權變、能用人,學養不足也不足為害。反倒是有學有術、學養非常高的哲人王治理國家常出危險,因為哲人王會拿社會民眾當成小白鼠,來做社會試驗,驅動億萬民眾改天換地來實現他心目中的理想烏托邦。老百姓一旦做了這種試驗品,死了都沒地兒喊冤。

司馬光的評價這次是少有的到位。司馬光看到霍家倒黴的關鍵:“夫威福者,人君之器也。人臣執之,久而不歸,鮮不及矣。”另外,他對宣帝不能早點“裁奪”霍家的權勢,“遂至怨懼以生邪謀,豈徒霍氏之自禍哉?亦孝宣醞釀以成之也”。這個批評一語中的。怎麼說呢?宣帝不是抹不開麵子嘛,怕別人說他忘恩負義嘛。這就是我上麵說的,大家都靠克製、靠默契開車,一個人沒克製住,撞了,撞了就吵,吵了就打,打了就殺,最後血流成河,調回頭來一想,不應該是這樣啊!

宣帝先是對霍光不敢裁抑,後是對霍光家屬不好意思裁奪,和風細雨解決心結的機會沒有了,最後隻能喊刀斧手了。殘陽如血,照在冷冷的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