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從商鞅變法到宣帝中興(2 / 2)

把“宣帝中興”作為這個大時代的末點,不是隨意的。到宣帝時期,皇帝專製製度所有的優勢都展示出來了,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領域,都做出了很大的成就。客觀地講,從劉邦到劉詢,包括呂後在內,大漢帝國的管理者總體而言,是一支非常優秀的團隊,可能也是“史上最強”的皇帝團隊,他們能做到的,也是我們可以期待的最大化了,也就是說,皇帝專製的最好狀態不過就是這樣,後世雖然也有強大的統一帝國,但本質上講,都差不多,沒有在本質上提升,都是1.1、1.2、1.3版,而不是2.0版。

宣帝以後,皇帝專製製度的劣質基因開始廣泛性地發作,影響到了物種本身的基本特性,這麼說,不是說以前就沒有問題,我講得最多的就是在大漢威儀之下的專製基因問題,也就是帝國的製度問題,皇帝的權力人格問題,犬儒的文化問題,人相食的人性問題。隻不過在此之前,帝國還是一種新生的力量,有些生機勃勃的樣子。

漢帝國後來的幾任皇帝以及他們的時代,都在證明一個淺顯的事實,帝國製度是中國的災難之源,但是,經過一百五十年的浸淫,帝製已經成為中國的基因病,從中國的內部,已經不能內化出更新的更優越的製度,盡管有人意識到了有這種曆史需要。王莽似乎得到了這種感應,但是,可以利用的思想庫提供不了新製度的模板,中國也沒有產生超越帝國製度的先知者和思想家,直到晚清,是外部的思想資源,才給中國帶來了告別帝製的可能性。

宣帝劉詢不可能知道銳圓把他安排在一個曆史的關鍵位置,如果知道,他也許會表現得更好一點。他意識到了兒子有些晃點,但他更相信劉氏的家天下已然固若金湯,一世二世以至萬世,姓劉的一家沒有人公然喊出來,但到了宣帝這一代,這種意識應該在心裏已經確立。所以,他可能自己安慰自己,“我家”的權力相當穩定,經曆昭宣以來一係列的風波,不管政壇如何風雲突起,姓劉的做皇帝,這一條從來沒有遭到任何挑戰,憑著這種自信,他才把江山放心地交給了兒子劉奭。

史稱劉詢為人聰明剛毅,高才好學,為政勵精圖治。他廣開言路,任用賢能,平獄緩刑,輕徭薄賦,發展生產。但在宣帝本人看來,他本人的成就莫過於“戎狄賓服”,於是他欽定了十一人為“股肱”,把他們的畫像掛在麒麟閣,這十一個人分別是“霍光、張安世、韓增、趙充國、魏相、丙吉、杜延年、劉德、梁丘賀、蕭望之、蘇武”。十一功臣,究竟是什麼標準,不得而知,因為裏麵既有武將,亦有文臣,最早參與抗擊匈奴事業的可能是蘇武,蘇武之前的人物為什麼沒有入選,我們不知道。史書特別提出來,這十一個人隻有霍光一個人沒有寫名字,隻是說他是“大司馬、大將軍、博陸侯,姓霍氏”,這種處理,還是比較實事求是的。

2007年,林彪作為十大元帥之一,正麵地出現在一次展覽上,戰爭是國家最重要的事,戰功是不容抹殺的,稍有政治常識的人都知道這一點。

宣帝去世前,仿武帝製度,任命史高、蕭望之、周堪為輔政大臣。這三個人我們以後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