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帝既然這麼問說,那就是同意折磨一下自己的老師了。弘恭、石顯是卓越的心理大師,他們兩句話就消除了皇帝的心理負擔:“人的生命隻有一次,蕭老師一定會珍惜的;這次主要是針對他兒子上訴的事教訓他,也不是什麼大罪,陛下您的擔心是沒有必要的。”
於是皇帝再一次下詔,讓蕭望之“下廷尉”,這一次是在知道“廷尉”是幹嗎的以後下令的。詔令來了,老蕭找自己的門生商量,是二進宮,還是以死抗爭?結果蕭望之在門生的建議下,飲鴆自殺。
蕭望之就這麼死了,他死後皇帝很悲傷,哭了好久,元帝一直到死之前,都對這件事念念不忘,經常祭祀自己的老師。
一次政治迫害巧妙地被轉換成一次心理測驗,並且順利地在皇帝的許可下執行了,結果是把皇帝一貫尊重和信任的老師整死了。元帝有忠不能用,有奸不能除,性格軟弱,“雖涕泣不食以傷望之,而終不能誅恭、顯,才得其免冠謝而已”。遇到這樣的沒有原則的鼻涕蟲,朝廷一定會失範,一定會黨爭,一定會誤傷很多人。
元帝參與了心理測驗的策劃,說明他對蕭望之、周堪、劉更新與史高、弘恭、石顯的黨爭是了解的,他也想通過一些抑揚的手段,平衡這兩方麵的勢力,為自己服務。兩黨在他的心目中,並無忠奸之分,儒臣我所用也,親近亦我所用也,都是朕的左膀右臂。隻不過儒臣集團老表現出一種真理在握的盛氣,看不起外戚、宦官,元帝有意想彈壓一下。所以這才策劃讓蕭望之再下監獄,以挫其盛氣。不料老蕭平日盛氣淩人,內心卻很脆弱,是個易碎品,一下子就自絕於皇上了。
元帝似乎在有意識地去平衡各方勢力,說明他也是想玩玩權術的,但是在實踐中,卻不能應用自如,特別是性格懦弱,高難度的權術對他來說,就像小孩子舉杠鈴,費了吃奶的勁也沒有效果。
蕭望之自殺,我認為他倒不一定是對皇帝絕望,政治理想破滅,或者性格剛強,而是擔心自己吃不了在監獄裏麵的苦,受不了這個罪,所以才一了百了。
蕭望之本人就是一個患得患失的人,是一個不能吃苦的人,當年皇帝為了栽培他,讓他到基層鍛煉,他就托病不去。做到蕭望之這個位置,意誌品格非常重要,皇帝懦弱,權臣囂張,自己想要把政局控製起來,導向正軌,除了要有大才,還需要堅強的意誌和毅力。能屈能伸,能生能死,方能把這份工打好。
“嶢嶢者易折,皎皎者易汙”,據說在“文革”後期,毛澤東曾拿這句話勉勵過陳毅,那個時候,內部也有黨爭,毛澤東對處於劣勢的以陳毅為代表的元老派給予一種信念上的支持,鼓勵他們不要“折”了。元帝在下詔讓蕭望之“下廷尉”的同時,如果也把這句“嶢嶢者易折,皎皎者易汙”傳達給老蕭,老蕭會不會慨然赴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