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
含情欲說獨無處,傳語琵琶心自知。
黃金杆撥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
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
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
可憐青塚已蕪沒, 尚有哀弦留至今。
王安石性情怪僻,見識高遠,非一般俗儒可比。他的兩首詩立意高,翻案翻得有水平。第一首,“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說得很科學,意態確實是難以入畫的,拍個DV行不行?我看也夠戧,所以大家埋怨畫師很是無厘頭。第二首“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我以為說得極是,如果以人為本,拋棄政治化的因素,人家兩人感覺幸福,別人最好是閉嘴。
至於有人拿王昭君來羞辱軍人,我以為大可不必。首先,和親和送大熊貓一樣,是一種政治表態,起碼是一種低成本解決爭端的方式,對此不必苛責過多。第二,王昭君遠嫁匈奴,和前麵的和親略有差別,前因後果都不一樣。前因是:“匈奴呼韓邪單於聞郅支既誅,且喜且懼;上書,願入朝見。”陳湯的斬首行動取得了成功,呼韓邪“且喜且懼”,喜的是內部的勁敵除了,懼什麼?懼的就是大漢的武力在焉。呼韓邪提出來“願保塞上穀以西至敦煌,傳之無窮。請罷邊備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但是遭到了拒絕,大漢朝廷不承認放棄武力,武力不會加之於熱愛和平的人民,但是不能對獨派分子放棄武力高壓。“中國四方皆有關梁障塞,非獨以備塞外也,亦以防中國奸邪放縱,出為寇害,故明法度以專眾心也。”所以,王昭君遠嫁不是在匈奴的高壓下被迫的,而是在相對占有軍事優勢的情況下的一種羈縻手段。從後果來看,此後漢匈四五十年再無戰爭,今人翦伯讚詩雲:
漢武雄圖載史篇,
長城萬裏遍烽煙。
何如一曲琵琶好,
鳴鏑無聲五十年。
要維持雙方誰也吃不了誰的現狀,又不想大動幹戈,一要有導彈,二要有熊貓。導彈支在那裏,政治家心裏有數就行了,這樣不至於一時興起就亂來;熊貓則要最高的曝光率,起到“何如一曲琵琶好”的效果就OK了。
董必武看完話劇《王昭君》後題詩:
昭君自有千秋在,
胡漢和親見識高。
詞客各抒胸臆懣,
舞文弄墨總徒勞。
曹禺的《王昭君》是命題作文,據說是周恩來出的題目。所有的曆史都是當代史。“胡漢和親見識高”,這就是當代對這段曆史的解讀。其他的,都是過去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