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帝劉欣死後,能夠代表皇權的代理人隻能是太皇太後王政君了——她比她的政敵都長壽,在政治鬥爭中,能堅忍地活下來就是勝利——她和大司馬董賢商議國是,這是符合帝國製度的,但是大司馬董賢隻知道悲傷,對未來一片迷茫。王政君向董賢推薦王莽,讓有經驗的王莽幫他做事,董賢唯唯諾諾而已。這個時候,太皇太後詔尚書,把象征兵權的符節、把朝廷和地方大臣往來的機要文件、皇宮衛隊的指揮權,通過尚書全部交給了王莽。注意,太皇太皇是此時唯一可以下“詔”的人了,承詔的是尚書,也就是最高秘書,這個管道是國家權力核心所在。
輔佐大司馬工作的“編外人員”王莽,讓人彈劾大司馬董賢,董賢連垂死掙紮都沒有做,回家迅速自殺,以免給人家添麻煩。
太皇太後在王莽抓住實權以後,再向朝廷大臣下詔“舉可大司馬者”,這種推舉表麵上很民主,實際上很陰險,因為結果已經有了,隻是讓大家表態。表態文化在中國非常發達,讓沒有獨立政治地位的人選舉,最後隻能是一場聲勢浩大的表態。
大家表態:我們信任王莽同誌!有兩個家夥,一個叫何武、一個叫公孫祿,故意領會錯意思,在無差額選舉中互相提名、各投一票,嘿嘿,等著穿小鞋挨收拾吧。
大漢政權從此易手。我們要注意一下,一個非常清晰的路線是,先確定大司馬,然後由大司馬再確定新皇,頗有先選國會,再選總統的意思。
王莽出任大司馬、領尚書事,這兩個職位,完全比照霍光(霍光當時是大將軍、領尚書事)。
從這一過程我們可以看出,帝國在製度上根本沒有防範赫魯曉夫上台的安排,要防止野心家篡黨奪權,隻能是提高廣大幹部群眾的思想覺悟和識別真假的能力。這個覺悟就是“忠”,江山和平易姓,證明大漢帝國的思想教育工作差得很。
王莽上台以後,迅速地清洗其他外戚力量,哀帝劉欣的外戚傅家和丁家、成帝劉驁的皇後趙飛燕及其家族,都在清洗範圍。對不表態支持自己的何武、公孫祿,全部免官。對死去的大司馬董賢家族,全部抄家,凡是跟著董賢提升的官員,全部開除……路線鬥爭就是這樣,先畫線,再站隊。革命路線上的,繼續緊跟;反革命路線上的,一律做處理:重則殺頭,輕則罷官。
董賢這樣的暴發戶,突然間大廈頹傾,長安百姓載歌載舞,歡慶勝利。權貴倒台,小市民都會幸災樂禍一番,體現為對勝利者的民意支持。
王莽最狠的一招,就是在掌握權力以後,刻意消解權力來源的力量,他有步驟地限製王政君對國事的影響。她能讓自己上台,也能讓自己下台。獨裁者是不喜歡受牽製的,哪怕這種牽製來自於內部甚至自己的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