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周公現象(2 / 2)

現在說起儒家或者儒教,一般人都會把孔夫子當成創始人、鼻祖。其實,在孔夫子自己看來,他不過是在傳播周公的思想。年輕時候看《一千零一夜》,裏麵重複最多的一句話是:“真主是唯一的,穆罕默德是他的使者。”中國的儒教其實也能提煉出一句話:“周公是最牛的,孔夫子不過是他的傳播者。”

在帝王譜係之外,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又創立了一個精神文化的道統,有學者認為,中國封建專製的超穩定結構源自“專製政治製度”、“儒家文化傳統”、“小農經濟”三者之間的相輔相成。周公原發了儒家的基本價值觀,並且身體力行地用它為政治服務,用儒家的觀念治國,使之成為官方意識形態,這應該是周公的價值所在,也是孔夫子推崇周公的本意。周公當然還是輔佐幼主的榜樣,但這已經不是周公的主要賣點,這不過是一件具備形式感的事功,非立德立言可以比擬——可這卻被霍光和王莽這樣的人看重。

形式感強的東西容易模仿,周公有很崇高的地位,我的行為疑似周公,那麼就會得到天生的正當性和合法性,這就是周公在霍光王莽一類權臣那裏的價值。

把霍光比作周公,據說是漢武帝幹的,他賜給霍光一張周公故事圖,言外之意就是“你辦事我放心”,但銳圓懷疑這是後來補上的故事。霍光很聰明,他從當今皇帝和周公這兩個地方尋找正當性;王莽沒有這個機緣,他的搖尾係統隻能找一些“祥瑞”,很難把王莽和周公拉扯到一起。

在權力真空的狀態下,王老太太把權力之柄交給王莽,權力有了形式感上的來源。但是,我們知道,權力必須要有正當性和合法性。要解決“名不正”的問題,還有就是權力基礎的問題。這是“實”,一個人一個政黨抑或一個集團,要獲得權力,要麼“名至實歸”,要麼“實至名歸”,合法性和群眾基礎都重要,一樣都不能少。

王莽在解決權力基礎或群眾基礎的問題上,采取了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賞賜拉攏。花錢拉選票,現代政客也得這麼做,問題是你手中擁有的資源永遠無法滿足全體選民的期望。

王莽接受了“安漢公”這樣居心叵測的封號,但他的條件是要讓孔光等重臣也同時升官,這暴露了他內心多多少少有點怯。王莽“建言褒賞宗室群臣”,封了一大堆侯,花了一大堆錢,史書管他這樣的做法叫“媚說吏民”。

“媚說吏民”總比“殘害吏民”要好,王莽不待見於史家,所以盡管做好事也落不下好,反而得一“偽”字。但在當時,“吏民”(其實是最接近權力金字塔頂部的那一層)拿前幾位奢侈的王國舅一比,感覺王莽還是清新可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