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明先生所揭示的曆史上“浙東”地區的上述特點,在本書所指的浙西南地區表現得更為突出。金華、衢州、麗水以及杭州的部分地區由於地理位置比較接近,在自然環境、生活習俗及文化特色等方麵都呈現出較為明顯的一體化特征。對此,古代就有一些學者作過相關闡釋,如,“金、衢、嚴、處,丘陵險阻,是為山穀之民……聚黨與而傲搢紳”,浙西南一帶丘陵相接,山穀連綿,強寇、礦盜擾民事件時有發生。由於地理環境、氣候等自然條件的影響,“民生山穀,無繁華盛麗之見,無聲色臭味之娛,男子耕稼,婦人蠶織,早作暮息,勤生安業,故其習多務本”,“民樸而勤,勇決而尚氣,族居岩穀,不輕去其土,以耕種為生,不習工商”“俗尚儉嗇,人重本業,守禮奉公,頗稱易治”。在交通條件總體較為落後的,古代社會,衢州由於地處浙、閩、贛、皖四省交界,素有“四省通衢”美譽的獨特地理位置,宋室南渡後又擁有“東南闕裏”、“南孔聖地”的獨特人文優勢,於是可謂“人傑地靈”,諸多名師大儒往來其間,學術氣氛異常活躍。同時,以衢州為中心的浙西南士人素有好學之風。所有這些,有力推動了浙西南地區的儒學不斷走向興盛,以至於金華學者“得朱子之學髓”、“得朱子之文瀾”;衢州“經師人師,後先輩出”;遂昌“詩書之族,後先相望,其間或以名節著,或以經學聞”。
由此可見,浙西南地區在經濟生活、文化學術以及民風民俗等方麵都具有較為明顯的區域特色。當然,這些特色是曆史地形成與演進的,是眾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孔氏南宗及其思想文化影響則是其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
(二)孔氏南宗
南宋初年,孔氏族人扈蹕南渡,孔氏宗子居於衢州。在前代已襲封為衍聖公的孔端友之後,孔玠、孔搢、孔文遠、孔萬春、孔洙(孔子第四十九世孫至第五十三世孫)先後被南宋朝廷封為衍聖公。在孔氏宗子的率領下,孔氏族人在南方廣大地區積極開展傳統的宗族活動,南北兩宗於是形成了極大反差,“靖康之變,曲阜中衰,而南渡族屬因宋室南遷而形成南宗,衢州也就成為孔子後裔的第二故鄉,史稱‘東南闕裏’”。
孔氏南宗是相對於以山東曲阜為中心的北宗而言的。根據有關學者的觀點,孔氏南宗的概念可以從狹義與廣義兩個維度上予以闡釋。狹義意義上的孔氏南宗,是指南宋初年隨宋室南渡的孔氏族人及其後代。“‘宗’者,此係‘宗族’、‘宗派’之謂也。‘南宗派’的內涵,是宋金戰爭和對峙時期,始終效忠於趙宋王朝而南遷的孔子後裔;其外延則是所有與孔端友一起,或像他一樣從宋室南遷的孔氏族人”。這裏所揭示的很顯然是狹義意義上孔氏南宗的由來。目前大多數學者及社會民眾在論及孔氏南宗時,主要基於這一維度。本書所說的孔氏南宗,基本立足點也是基於狹義意義上的孔氏南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