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南渡以來,在東南各省形成了眾多的支係。目前,學術界關於孔氏南宗各支係的形成、發展及影響等方麵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洪鐵城的《沉浮櫸溪》(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年),對婺州孔氏、櫸溪孔廟進行了考證,在探究婺州孔氏形成與發展的同時,揭示了婺州孔氏的宗族文化及其影響。孔繁廉的《溫嶺孔子後裔》(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2005年),就溫嶺孔氏的形成、宗族活動以及當地遺跡(如江綰孔廟、溫嶺孔廟等)等問題作了較為係統的闡述,指出溫嶺三支孔氏的支祖分別是孔延集、孔端廉、孔彥邦,其中孔端廉於南宋初年扈蹕南渡而來。孔慶華的《臨川孔氏考略》(《東華理工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對臨川孔氏的始遷祖身世、宗族活動、族人的德行、事功、著述等方麵進行了考證,臨川孔氏“始遷祖有二:孔彥邦、孔琬,同為孔子49代孫”,其中孔琬為孔傳之孫,孔琬一支屬衢州派長支。所有這些,不僅拓展和豐富了孔氏南宗的研究領域和研究內容,為人們更全麵、更深入地認識孔氏南宗奠定了良好基礎,也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論上的有益啟示。
綜上所述,關於孔氏南宗史料的挖掘和整理以及對孔氏南宗的研究工作都取得可喜的成果。然而,相對於孔氏南宗的規模之廣、影響之大而言,對孔氏南宗的研究仍具有很大空間。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至今仍缺乏係統而深入的研究成果。從2004年以來,衢州市委、市政府舉辦了三屆“中國·衢州國際孔子文化節”,從2006年第二屆孔子文化節開始,同時舉辦了“中國·衢州國際儒學論壇”,目的在於更好地推動孔氏南宗文化的深入研究。兩屆儒學論壇盡管收到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一批論文,但仍缺乏與孔氏南宗緊密結合、圍繞浙西南區域社會文化發展而展開的研究成果。到目前為止,國內外對浙西南區域史的研究相當薄弱,就已有的浙江區域史研究成果而言,無論是滕複、徐吉軍的《浙江文化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董平的《浙江思想學術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佘德餘的《浙江文化簡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還是金普森、陳剩勇主編的《浙江通史》(12卷本,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均未能通過曆史階段分層推進,並在此基礎上對以衢州為中心的浙西南區域內經濟、環境、社會、民俗宗教與文化及價值觀念傳承和變化進行長時段的整合性研究。12—19世紀衢州或浙西南社會、經濟、環境、文化之演變情形不明,影響到今天對南宋以來乃至近代衢州或浙西南在浙江曆史文化中地位變遷的判斷。鑒於此,有必要以文化史與經濟史、社會史相結合的方式,運用區域史研究的理論範式與方法,對南宋以來以衢州為中心的浙西南區域曆史作全新的詮釋。
本書以孔氏南宗與浙西南社會文化演變之間的互動關係為切入點,其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麵:一是有助於進一步弄清孔氏宗族的流變和浙西南地區傳統宗族文化的特色。有學者認為,傳統社會中的村落經濟、政治與文化活動都是以“宗族”為主導而展開的,宗族的存在和凝聚力成為鄉土中國能夠組成一種“社會”的核心理由,以宗族為核心編織整個中國鄉村社會的圖景有其充分依據,宗族在宋明以後逐漸成為中國南方具有相當支配力的鄉村社會組織。孔氏南宗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種宗族文化,代表著孔氏宗族的一種發展形態,而孔氏宗族在中國文化史、社會史上又具有獨特的地位,它超越了一般的傳統宗族文化,具有特殊的意義與價值。另一方麵,孔氏南宗又對浙西南地區宗族組織與宗族文化產生了多方麵的影響。基於宗族在傳統社會中所具有的獨特的“自治”作用,以及宗族與地方集權政治之間所存在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殊關係,作為血緣和地緣結合體的宗族自然而然地成為區域社會史研究的重要對象。因此,對孔氏南宗的係統考察和分析,不僅可以從一個側麵深入揭示宋元以降浙西南地區傳統宗族形態的演變和區域特點,而且有助於更好地認識傳統宗族與區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係。從更廣的視野來看,本課題研究也有助於進一步弄清孔氏宗族的流變和江南地區傳統宗族的文化特色。
二是有助於深入把握孔氏南宗與浙西南社會之間的多方麵互動關係。本項目以經濟與社會、環境與社會、文化與社會、社會與思想之互動為切入點,全麵、係統地考察和分析孔氏南宗文化的曆史演變與特點,探討與之聯係的浙西南地區政治活動、社會風貌、人文生態、民間信仰體係及價值觀念之變遷。這是一項典型的綜合研究,既注重孔氏南宗宗族文化的內涵與特點,又注重衢州地區的人文傳統和區域精神色彩;既體現區域政治與文化政策的一般特征,又反映孔氏南宗這一衢州地方文化載體所折射的傳統儒家思想學說的特殊屬性,從而進一步認識傳統儒學南北發展的共性與差異。因此,本課題研究是對浙西南區域曆史與文化的一種新的透視和分析,對於深入把握浙西南曆史傳統和文化特征,認識孔氏文化與江南文化的融合發展都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