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有助於推動浙西南地區的社會發展和文化建設。《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國發〔2008〕30號)中指出:“蘇北、浙西南等開發強度相對不高、發展潛力較大的地區,要大力引導產業、人口有序集聚,形成新的城鎮發展帶。”新的城鎮發展帶的形成,不僅需要經濟的進步,而且需要文化的發展。近年來,衢州著力於文化名市建設,而且將繼續“深入推進文化名市建設,繼續實施文化名市‘六大工程’,著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和文化產業發展體係”。本課題旨在從多個角度對孔氏南宗的影響進行分析,試圖對衢州文化名市建設和浙西南社會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因而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三、本書寫作的出發點和基本思路
在具體研究過程中,本課題基於孔氏南宗與浙西南社會文化演變的互動關係,主要側重於以下視角的分析:首先,在考察靜態環境下人們的經濟與社會行為、動態環境下人們的各種行為及其對環境變遷進行調適的基礎上,主要側重於多層麵的立體透視:多層次的空間範圍透視(浙西南範圍、浙江範圍及江南範圍);多層次的時間範圍透視(南渡前後的比較、不同曆史時段之間的比較及古今比較);多層次的社會結構透視(從宗族組織到地域政治體製、從社會政治活動到文化教育生活)。其次,突破長期以來人們業已形成的將孔氏南宗等同於衢州孔氏甚至於孔氏南宗家廟的認識誤區,通過對孔氏南宗與浙西南社會文化演變關係的全方位透視,深入揭示孔氏南宗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實質。
為更好地展開多層視角、深入分析孔氏南宗與浙西南社會文化演變的互動關係,本課題在研究過程中運用了多種研究方法。關於孔氏南宗與浙西南社會文化變遷的關係,著重從以下兩方麵展開研究:一方麵,對孔裔南遷後浙西南社會的發展演變進行係統考察和分析,主要立足於地理、文化、民俗、民風等結構性要素,通過孔裔南遷這一曆史事件,從整體上探討這一區域內曆史進程的力量及其原因;運用綜合的區域史研究手法,以考察南宋以來浙西南地區在孔氏南宗文化影響下經濟與社會的多方變動,包括社會結構、政治生態、人文風貌的變遷;厘清近代之前衢州地區社會、經濟與文化之演變情形,以及對近現代以來浙西南社會發展之影響。另一方麵,著重考察孔氏南宗文化與衢州地方治理的關係。研究孔氏南宗文化與衢州的地方治理,旨在解釋傳統國家的地方治理模式及一般程序,揭示孔氏南宗在地方治理過程中是如何運用教化與感染的手段將上層的政治意圖向下層延伸與貫徹的,下層又是如何通過孔氏南宗這一具有象征意義的文化符號塑造和強化國家認同、政治認同與國家觀念、政治觀念的。在此基礎上透過曆史進程,考察南宋以來浙西南區域在長期的曆史過程中積澱下來的諸如地理、語言、風俗等各種要素在孔裔南遷影響下的變遷軌跡。
本課題首次對以衢州為中心的浙西南地區的傳統宗族展開係統研究,填補了傳統宗族區域研究的一項空白。以在南北方傳統宗族融合方麵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孔氏南宗為切入點展開對傳統宗族的區域研究,顯然具有積極意義。兩宋之際,隨著空前規模的北人南遷浪潮,江南地區的宗族形態發生了引人注目的變化,呈現出南北融合的特點,而長期以來一直為學術界所忽視的孔氏南宗正是這方麵的典型代表。對孔氏南宗進行深入研究,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識傳統宗族南北融合的過程與情形。同時,本書將孔氏南宗置於區域史的視野之中展開研究。中國傳統宗族的發展既有著統一性,又存在著明顯的地域差異性,即便縮小到江南甚至於浙西南地域範圍,由於各地區間社會環境的獨特性,其宗族形態也有各自特點,正如俗話所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浙西南地區有著獨特的山川地理、經濟生活以及周邊環境等,這些因素使浙西南傳統宗族在宗族規製與組織、宗族活動、宗族文化等方麵都呈現出自身的特色。孔氏南宗的宗族文化既對浙西南其他宗族產生了積極影響,又受到了浙西南的宗族風貌與社會狀況的影響,兩者在互動中相輔相成,相映成輝。在區域史的視野中對孔氏南宗進行深入考察,可以更好地認識孔氏南宗的宗族特色及其形成的深層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