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為“孔氏南宗的符號特征與文化意義”。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孔氏南渡的原因、基本情形以及孔氏南宗的形成等問題進行了係統梳理,著重揭示了孔氏南宗的符號特征與文化意義。由於孔子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以及聖裔的獨特身份,孔氏家族、聖人後裔、孔氏南宗都成了具有象征意義的文化符號,這種符號價值和文化意義具體體現在孔氏南宗與國家認同、孔氏南宗與社會記憶、孔氏南宗的遷移與凝聚作用等多個維度。曆代王朝十分重視孔氏南宗的興衰及其宗族事務,目的在於強化對儒家思想與國家的認同感,對社會記憶起到積極塑造和強化作用。同時,南渡以來,孔氏南宗也自覺地由廟堂走向民間,積極從事文化教育活動;由封閉走向開放,對自身角色進行重新定位,從而不斷擴大其在區域內的社會影響。

第三章為“孔氏南宗的政治思想與政治活動”。主要探討了孔氏南宗對傳統儒家政治思想的繼承與發展,並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闡述了南宗士人的政治實踐及作為。孔氏南宗族人繼承和發揚了儒家學說中經世致用、修己以安人以及禮讓治國的思想,強調教養在政治活動中的作用,注重政治舉措的現實針對性,並以各種形式積極從事和參與政治活動。孔氏南宗士人中不少人在朝廷擔任高官,或者在各地擔任官職,都具有較為突出的政績。其中,在浙西南任職的孔氏南宗士人從當地實際出發,通過加強教育、悉心撫化、維護治安等多種途徑,為浙西南社會注入了強大的凝聚力。

第四章為“孔氏南宗的教育思想及文化教育活動”。著重分析孔氏南宗對孔子教育思想的豐富、完善與發展,並從族學教育、官學教育和書院教育三個方麵具體闡述了孔氏南宗在文化教育方麵的具體實踐和作為。在教育思想上,孔氏南宗士人關注現實,注重應用,充分體現了“浙東學術”經世致用的精神,並且隨著傳統儒學的不斷演進而不斷進步。在教育實踐中,首先是從族學的角度揭示孔氏南宗特色鮮明的禮義文化,其次從積極參與官學教育和書院教育兩個角度,展示了南宗教育關注的重點逐漸由自我封閉的宗學族塾轉向廣闊的社會教育的曆程,以及由此所透視的孔氏南宗對自身社會角色的重新定位。

第五章為“孔氏南宗的宗族活動及宗族文化”。在分析《欽定孔氏家規》以及南宗支派各家規、考察孔氏南宗家譜編修基本曆史以及梳理孔氏南宗在敬宗收族方麵所作所為的基礎上,揭示了孔氏南宗的傳統宗族形態及其文化特色。

第六章為“孔氏南宗與浙西南社會文化的演變”。首先從宏觀上分析了孔氏南宗對浙西南社會文化影響的綜合性與階段性,揭示了其文化傳承所透視的文化輻射力,其次著重分析了南宗教育活動與浙西南儒學演進的互動性、宗族文化的社會文化影響,最後分析了南孔文化影響下的浙西南地方官員的作為及影響,從而揭示了孔氏南宗與浙西南社會文化演變之間的互動關係。

上述六章內容可以歸結為四個版塊。第一章為第一版塊,從自然環境、經濟發展、社會生活以及人文特色等方麵,揭示浙西南區域社會的總體特征及曆史演變等基本情況。這是孔氏南宗立足於斯、繁榮於斯的社會文化基礎,是揭示孔氏南宗與浙西南社會變遷互動關係的基本切入點。第二章為第二版塊,通過對孔氏南渡等有關重要史實的梳理,從宏觀上揭示了孔氏南宗的符號特征、文化意義及其曆史文化影響。該版塊在全書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麵在浙西南區域總體特征的基礎上探討了孔氏南渡所帶來的曆史影響,另一方麵為在具體層麵上分析孔氏南宗的作為及影響奠定了基礎。第三、四、五章為第三版塊。從三個微觀的視角切入,即從政治活動、教育活動、宗族活動與宗族文化三個維度著力探討孔氏南宗的具體作為和影響。詩禮精神、忠義情懷、事功思想是孔氏南宗宗族文化的重要內涵,孔氏南宗士人從政則悉心撫化、愛民如子,從教則言傳身教、培育英傑。所有這些,都得力於孔氏南宗族學,都展示了孔氏南宗文化的精神內涵。第六章為第四版塊。該版塊是全書主題的總結和提升,即是對孔氏南宗多方作為所產生影響的提煉,從深層次上探討和揭示了孔氏南宗與浙西南社會文化演進的互動關係。四個版塊之間既自成一體,又密切關聯,前後相繼,不斷深入,最終歸結於孔氏南宗與浙西南社會文化的互動性,不但從多個側麵展示了孔氏南宗與浙西南傳統宗族、文化發展、社會變遷之間的密切聯係,而且在層層推進中揭示了浙西南區域特色對孔氏南宗發展所產生的影響,以及孔氏南宗對浙西南社會文化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及其內在根源。這對於當今浙西南地區的社會發展和文化建設,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